日本方面的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25.4%至822,047标准箱,中国台湾下降了28.5%至48,124标准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年,国内外贸数据,罕见出现连续3个月下滑,老美对我国外贸订单更是骤降40%。
结合网友在港口拍摄的短视频,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确实也是事实。这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外贸萎缩哪怕只有10%,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很令人吃惊的数字是,中国外贸产业涉及的就业人口达到了1.8亿人。如果外贸全部消失,那意味着这1.8亿人就没了饭碗,丢了工作。1.8亿人的失业,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相信我不说大家也懂。
即便是外贸萎缩10%,直接造成外贸工厂岗位减少10%,我们可能也不得不面对1800万人的失业问题。1800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我国2022年北京人口白皮书显示,2021年,北京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161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3.7%。再看我们山西,虽然总人口达到了3729万,但实际全省就业人口只有17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4.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5.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50.4%。
所以,某些自媒体讲的“关乎2亿人饭碗”,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危机。
有人提出,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回流和联手遏制中国管用了?
其实,这方面的因素也许有,但影响并不大。
因为,外贸萎缩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亚洲。
根据日本海事中心(JMC)的数据,1月份18个亚洲经济体对美国的集装箱出口量下降了20.1%,达到1,468,276标准箱。
其中,中国下降率25.4%,速度比较快。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1,日本下降了19.9%至43,829标准箱。
2,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国家的出口量也下降了11.8%,至342,926标准箱。
3,南亚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也非常相似,总量下降4.5%至113,069标准箱。
一度被认为可以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越南,对美国集装箱出口也下降了12.5%至166,550标准箱。
反而是印度,情况比较稳定,仅仅下降了0.1%至85,452个标准箱。不过印度总共才8万多个集装箱,而中国是80万个,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说印度取代中国,根本不可能。
所以,外贸出口不是被印度和越南等国抢去了,那是到哪里去了?根本原因是,美国人没钱消费了。具体表现有这些:
1,美国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疯狂印钞,2023年1月,这个核动力印钞机终于停下来了。而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用降息方式来平息。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意味着美元就要回流美国,全世界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大趋势。
2,美国进口骤降。2022年美国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增至近1万亿美元,已经连续第三年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买多了,2023年就开始有意识削减了。与去年1月创纪录的吞吐量相比,美国10大集装箱港口1月份的进口量下降了17.9%
3,美国国内消费热情骤减。美国各类商品进口普遍呈现疲软状态,消费品的进口价值大跌13%,汽车下降8.9%、资本品下跌4.3%。简而言之一句话,美国人买不动了。
不少人把外贸订单骤减的问题,归咎于战狼,其实这大可不必。美国虽然采取了一定的贸易战手段、设置了一定的贸易壁垒,但这些影响并不大。美国只要进口增加,不可避免就会从中国进口。即便是不从中国进口,也是中国在越南、印度等地开办的海外工厂进口。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2023年经济形势即便再差,也比2022年强多了。
2023年1月中国PMI指数为50.1%,回到了荣枯线之上。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9%,明显反弹。但需求主要来自国内,外需仍然在收缩。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仍在50%以下。
即便是出口持续下滑,与美国脱钩进度加快,我们国内消费需求能够补位的话,2023年还是值得期待的。
目前我国消费疲软是最大经济上的最大短板。
2022年1-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其中,12月消费同比下降1.8%,扣除价格后的实际同比下降3.7%。而同期出口方面我国再创新高,投资方面也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占比大约为40%,40%和20%。
国际对比的话,情况更加明显。
美国、墨西哥、阿根廷、英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都在65%以上,巴西的居民消费占比从60%上升到65%,土耳其居民消费占比从65%下降到60%以下,意大利和南非居民消费占比基本稳定在60%以上,印度居民消费占比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日本、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亚的居民消费占比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居民消费占比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到40%。
消费占比和中国差不多的,只有沙特这样的狗大户。沙特是挣得钱太多花不出去,而我们呢?是攒着舍不得花。
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那么久?为何一直效果有限?
历史知事认为,决策者走入了一个思维定势,走入了一个路劲依赖。
以前一有问题,就搞铁公鸡,搞大基建,天量投资投入下去,国内需求一下子就上涨了。可是,居高不下的房价,把大多数人的需求都压制了。我国物价指数不含房价,却猪肉比例却很高。这意味着控制物价成了控制食品价格,房价放任不管。
最终结果就是,房价抑制消费、投资抑制消费。
我认为,我们想要走出出口骤降的困局,最好的办法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普惠性消费券,鼓励大家去消费,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拉动经济增长。
盲目搞大基建,大投资,结果往往是大部分的钱实际上补贴了富人,贫富差距拉大。而贫富差距越大,消费需求越无法释放。
大基建拉动效果有限,不信我们走着瞧。
我是历史知事,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说关于自己的坏消息时,总要带上几个更差的做陪衬[笑着哭]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2023年经济形势即便再差,也比2022年强多了 也就是说 我打螺丝快慢不影响工资
应该让多些人中彩票,头奖上百万但中的人多!让高退休金的人下调给没养老金的农民,让有钱人多做公益
文章分析的对,但是没有用,
发了消费券了
力
回家种地去
把加息说成降息 唉
有
多子多福,加快人口生产,力争十年达到20亿
脱钩了
美国想让我们救他,我们不讲价
还以为你有啥高见,口丕!
加
总体可控[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