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震古烁今——谈任珮韵临创《千里江山图》

欧洲艺术协会 2025-03-16 23:35:12

张春记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杰出画作。据历来的叙说,作者为王希孟,他在年仅18岁时便完成了是卷。该作运用大青绿山水技法,表现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幅长卷以其宏大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激发了无数艺术家和学者的创作灵感与研究热情,对历代包括近现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都产生一定影响。

临摹前人画作是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的重要手段。这里面也存在难易、高下和文野之分。毫无疑问,临摹《千里江山图》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在它的艺术性之高,技术性之难。如果在临摹的基础上画家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思维,再现原作的神采,那一定是难上加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大青绿山水的经典,《千里江山图》摆在画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它色彩的把控和感受。这幅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主要以石绿、石青、赭石、朱砂等矿物质原色为主,通过在绢面上反复渲染,形成浓淡相宜层次丰富的效果。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墨色与色彩相互渗透,墨彩交融,这种独特的着色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装饰性。虽然是大青绿,然而其色彩是依附于用笔之上。线条勾勒出山石、舟车、人物、树木、建筑、沙渚、波纹等物象,在表现物象轮廓的同时,线条有曲直、粗细、刚柔的变化,完美传达了对象的质感,处理方法不仅使画面具有形式美,还赋予作品以深厚的内涵。构图的复杂性更是此卷的重要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心布局和空间的营造上。画作每段落之间衔接巧妙,过渡自然,形成了一种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图中采用深远、平远等多种方式,使得画面渐入佳境,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所以,从色、墨、线条和构图的角度论,临摹此图需要画家对此深刻体会。

据任珮韵介绍,她对这个卷子前后研习了12年之久。我相信她一定感悟颇深。她认为,大青绿山水画法自古以来就是对画家最难的挑战,全景山水画是反映笔墨美感和线条质量及设色效果的综合体现,是对画家的阅历、学识、境界、技法、天赋和对艺术审美的高度考验,当然也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其难度比用瓦格纳的大歌剧作品去考量歌剧演员还要难!千百年来历史留下的真正好的大青绿山水画屈指可数,原因是北宋画院解体后院体画技法逐步失传,明代虽一度复兴但也是不可望其项背难以企及。所以,她在守正创新、复兴优秀古典文化的新时代背景感召下,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又遥承宣和画院敬业精神,数年寒来暑往,朝夕躬耕于绢素,在临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现了这幅旷世杰作。

《千里江山图》原作高51厘米,长近12米,即是尺寸就会使临摹者在画面布局和比例控制上面临极大挑战。任珮韵在临创过程中,居然将原作放大两倍之多,画芯高度超过1米,长近2 5米,如果带上引首和尾跋,整个卷子长近3 0米。历史上如此或者近似的工笔重彩长卷(当代部分吉尼斯纪录情况我不了解),似乎印象不大,单是这个体量,就足以震古烁今,倘使宋徽宗看见,想必也是击节三叹。这不但要求她精确把握画面的整体构图,确保各部分的比例协调,更要她具备极高的空间感和构图能力。原作以青绿为主色调,色彩厚重,富丽堂皇。在临摹过程中,如何准确地调配出与原画相近的色彩是一大难点。这需临摹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颜料特性和使用方法,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才能达到接近原作的色彩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珮韵专程前往西藏,拜访求教寺院僧人和唐卡老画师,寻找难以得到的矿物质颜料。她还专门定制了绢。其次,在着色过程中,还需注意色彩的层次感和过渡,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和饱满。而在临摹过程中,更需要仔细体察原画的细微特征,如树干树叶的形态、山石的纹理、房屋的结构等等,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要求临摹者具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耐心。由于年代历久,原作的矿物质颜料有斑驳脱离处,如白粉就脱落诸多,起初的画面难以捉摸,而任珮韵经过反复研究,创造性地予以恢复再现。综合这些因素看来,她的这卷《千里江山图》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临创。

《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幅具有高超绘画技巧的作品,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画可居、可玩、可游的朴素情感。因此在临摹过程中,临摹者需要深入理解原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画笔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故而临摹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任珮韵是一位传统绘画艺术的探索者,她的人生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无尽热爱和追求。她还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这在历代画家中也是罕见的。音乐的素养滋润着她的绘画。有着这份情感,也会使她的作品蕴含着她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因而她的绘画总是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富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数年来临创《千里江山图》对任珮韵来说,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磨练,更加深了她对生活的洞察,是她的情感和思想的反映,是她生活状态的呈现。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千里江山图》虽然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剧迹,但是对近代以来画坛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实践方面。我想这里面存在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客观的情况或许是作品的流传收藏限制了它的传播。《千里江山图》在清乾隆年间入了宫廷内府,到了清末被溥仪从皇宫带出宫,搁置在长春的小白楼,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小白楼文物散佚,这幅手卷流落在民间。在1950年代初期,画卷出现在北京琉璃厂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后捐给了国家,1953年入藏故宫博物院。直到1957年《人民画报》刊印,《千里江山图》才第一次与大众见面,并引起了文艺界的轰动。大家知道,在1940年代的画坛出现了古典传统的中兴,一时群星璀璨,南北辉映,它的前提是众多画家有条件见到了诸多古典名作,包括故宫民国时期开放、印刷技术进步以及敦煌千壁丹青的面世等都是有利条件。而恰恰在这个黄金时间段,《千里江山图》的下落悄然无声,画家错失了借鉴师法的宝贵机会。从画家主观方面论,《千里江山图》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和难度,容易让人不知所措,望而却步。北宋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曾经写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意思是说出门旅游,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缺乏意志的人不易到达。《千里江山图》不论在构图、笔墨还是色彩上,它的艺术性,它的复杂性,它所达到的难度和高度,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同类画中罕有其匹,也正是旅途中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同时王安石又说,“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他以旅游作比喻告诉我们要想一件事情成功,除了主观的积极态度外,主体的智慧和拥有的物质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旅途中即是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观之于绘画实践,“不随以止”,就是对优秀古典传统的坚定认知,“力”类似于时间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显然,临创如此的超长巨卷,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虽然,《千里江山图》在近年公开展出过,高清图片和印刷品也广为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真正在艺术借鉴创作中产生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正如王安石由旅途所发出的喟叹。所以,《千里江山图》对于艺术界的影响,理论是大于实践的。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任珮韵所临创的《千里江山图》更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任珮韵对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二次重要个人展览,观者如潮,颇获好评。她的才华和努力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在任珮韵看来,成功并不仅仅在于荣誉,真正意义在于对经典传统艺术继承性创新,能够用自己的作品触动人心,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正如她临创的《千里江山图》不但展现了她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更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任珮韵将继续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作品传达更多的美好和正能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享受和启示。

(作者为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书画鉴定资深专家、朵云轩拍卖公司副总经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