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本该意气风发的年轻帝王朱祁镇在土木堡却经受了人生中最耻辱的时刻,不久之后,他将前往瓦剌“留学”,成为一名瓦剌留学生,而上次发生类似的事件,还是在北宋末期。
在战场上,朱祁镇并没有展现出血性,在大明军阵被冲破之际,这位大明皇帝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被敌人俘虏。
而此时,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五十多名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朝廷重臣皆在混战中丧命,朱祁镇此等懦弱表现如何对得起在大战中丧生的大明忠臣?
最可惜的还是英国公张辅,这位靖难大功臣、四征安南的大明战神、历经四朝的元老就这样憋屈地死在土木堡的荒野上。
免死二次的特权建文四年(1402年),随着朱棣燕师攻破京师,大明再一次更换了主人,朱棣即位后首先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搜寻侄子朱允炆的下落,二是封赏靖难功臣,这两件事都直接影响着他能否坐稳皇位。
当然,朱允炆可以慢慢找,但不能寒了功臣们的心,于是朱棣开始论功行赏,不过朱棣在封赏时也耍了个小心思,那就是让建文老臣们排在靖难新贵前面,比如李景隆就被授为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
李景隆曾率兵围攻过朱高炽留守的北平,后来兵败被召回,朱允炆对李景隆极为信任,即便多次被燕军所败,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请求诛杀李景隆,朱允炆都一概不理,可就是李景隆在最后背刺了朱允炆,朱棣打到京师城下时,他竟然开门投降。
朱棣将李景隆之功列在首位,显然有深意,他或许是想李景隆配合自己演出一场好戏,比如坚决推辞封赏,给其他人做个表率,谁知李景隆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并且朝堂上议事时,这厮还理所当然地站在群臣首位。
李景隆显然没有领会到朱棣的意思,而他嚣张的表现也让跟随朱棣打天下的靖难功臣们愤怒不已,一年后,李景隆就在雪花一般的弹劾奏折中被削去勋号,幽禁在家中。
而对于其他靖难功臣的封赏,朱棣显然是用心了,丘福、朱能等军队代表都说“皆极公当”。不过,丘福、朱能两人却认为朱棣对一个人的赏赐有些轻了,这个人就是张辅。
他们认为以张辅的功劳而言,封信安伯着实有些低了,虽说张辅之妹是朱棣的妃子,但也不能因为张辅是外戚就抹杀他的功劳,不给足够的赏赐。
朱棣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加封张辅为新城侯,并且还特意赏赐“免二死”特权,那么张辅究竟有什么功劳,能获得如此的丰厚的奖赏呢?
父子皆名将张辅能封侯多少沾了点他老爹张玉的光。张玉是朱棣的心腹大将,在靖难之役过程中多次击败南军,而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盛庸包围,张玉与朱能分兵救援,结果朱棣与朱能会合突围,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冲阵,最终力竭战死。
也就是说,张玉是为救朱棣而死,得知张玉战死的消息后,朱棣悲痛不已,命其子张辅接替张玉的职位。
虎父无犬子,张辅在军中的表现丝毫不弱于其父张玉,在战场上得到充分磨炼的张辅很快成为大明新一代名将,朱棣登基后,还将张辅的妹妹收入后宫,数年后封为贵妃。
永乐二年(1404年),张辅以右将军身份随同朱能征讨安南,中途朱能在军中病逝,张辅接任主帅之位,并攻破多邦城。永乐五年,张辅平定安南,从唐朝灭亡时起,独立长达四百余年的交趾再次归入华夏版图。
此后,张辅前后三次征讨交趾,但都未能完全消灭反叛势力,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决定放弃对交趾用兵,并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导致安南从此彻底独立。
除了平定安南之功外,张辅还曾三次跟随朱棣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去世后,仁宗朱高炽继位,张辅仍旧受到重用,掌管经筵事务并监修《太宗实录》,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曾暗中联络张辅,希望张辅能助他谋反,张辅果断举报,于是朱瞻基得以提前准备,朱高煦之叛很快被平定。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张辅作为四朝老臣仍受到尊敬,担任《宣宗实录》监修,继续掌管经筵事务,张辅资历高、有名望,太监王振专权时,也不得不对张辅礼敬有加。
土木堡憋屈而死不过,宦官集团对张辅的礼敬程度显然有限,正统十二年(1447年),太监喜宁侵占张辅家的田地宅院,张辅自然不会屈从,结果喜宁的弟弟就带着奴仆去毁坏张辅家佃户的房屋,期间还殴打一位孕妇致其死亡,宦官竟疯狂至此。
更可气的是,面对张辅的控诉,朱祁镇竟然选择包庇纵容,宽恕了喜宁,张辅这才真正意识到这群太监在皇帝心中有多么重的分量,得罪不起躲得起,张辅也只能“稍屈以避祸”。
宠信宦官只是朱祁镇身上的一个标签,与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比如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登皇位,然后就在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建议下,杀死了对大明有再造之功的于谦,使“天下冤之”。
而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则将大权交给了王振,军务大事皆由王振决定,军中虽不乏身经百战的将领,奈何受制于王振,无法按照意愿指挥作战,这也导致明军屡战屡败。
75岁的老臣张辅虽为军中定海神针,但王振会听张辅的吗?很显然不会,要不然大明军队也不会打成这样,张辅在军中俨然成了一个“闲杂人”。
王振是蠢,不懂指挥作战,但也先可不是,也先看出明军破绽,在土木堡对明军发起突袭,大明精锐就这样被瓦剌军队如砍瓜切菜一般轻松打败,张辅等随行众臣大多也在此战中丧命。
军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本是光荣,但此战之败本不应该发生,张辅自然死得憋屈,更可惜的是,大明武勋集团经此一役遭受重大打击,此后很难与文官集团形成制衡,以至于再次出现以文御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