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即将发布的“格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及开放基金,是其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格物”平台的技术意义全球领先的智能训练生态系统“格物”被定义为“里程碑式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其核心目标是构建机器人智能体的训练生态系统。结合此前国地中心发布的“慧思开物”平台(支持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以及开源公版机“青龙”,可以推测“格物”可能进一步整合仿真训练、数据驱动算法优化等功能,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与运动能力。例如,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加速算法迭代,降低实体测试成本,这与国地中心此前规划的“可容纳10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的物理训练场形成互补。标准化与数据驱动的技术路径国地中心曾联合行业发布《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等团体标准,明确技术等级划分(L1-L4)和智能化阶段(G1-G5)。这一标准化框架可能为“格物”平台提供技术基准,确保训练数据的规范性和可复用性,从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二、开放基金的产业赋能作用聚焦四大领域,推动技术攻关开放基金围绕“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四大方向,覆盖从底层技术到应用落地的关键环节。例如:平台技术:可能涉及开源硬件接口(如“天工行者”的开放底层接口);数据集:与“共建具身智能语料数据生态”倡议相呼应,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训练场:支持虚实结合的场景模拟,降低企业测试成本。筛选可落地项目,加速产业化基金通过评估课题的“基础性、原创性、应用前景”,筛选具备商业化潜力的项目。这与国地中心此前成立的10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互补,前者侧重早期技术研发,后者聚焦规模化应用。三、生态构建与行业协同开源生态的深化国地中心长期倡导开源模式,例如“青龙”开源公版机和“OpenLoong”社区。“格物”平台可能延续这一理念,通过开放接口和共享数据集,减少企业重复开发成本,推动行业协作。网页2提到开源浪潮可“避免重复造轮子”,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产业链闭环的完善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多次强调需解决“产业链未闭环”问题,即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脱节。“格物”平台通过仿真训练和开放基金支持,可能为工业巡检、特种作业等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促进技术与需求对接。四、潜在挑战与未来展望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当前人形机器人价格普遍在50万至100万元,国地中心的目标是将其降至2万美元(特斯拉水平)以激发市场需求。“格物”平台若能在算法优化和训练效率上取得突破,或将成为降本的关键。场景落地的优先级国地中心明确“先to B后to C”的战略,优先布局工业场景(如车企生产线)。未来需进一步验证“格物”平台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适应性,例如通过分级场景(L1-L4)逐步推进。总结“格物”平台与开放基金的发布,标志着国地中心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产业赋能的全面布局。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开源协作、数据共享和场景驱动,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然而,技术降本、生态协同和伦理规范(如家庭场景的伦理问题)仍是长期挑战。若执行得当,这一战略或能推动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