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是“垃圾电”?欧美纷纷拆除,为何我国还在大力修建?

哂笑年少 2023-12-07 13:31:14

风力发电,这个绿色能源新秀,近年来可谓是名利双收,不论在哪个国家它似乎都红极一时。

它那张脸上始终挂着阳光灿烂的微笑,用没有污染的绿色手法,拯救受困的环境与能源。

然而,它也同样拥有着“任性”的一面。

当它心血来潮想休息的时候,后备电源就得接替它的工作;它也会不经意间伤害路过的小鸟;有时候,它高速运转的机器还会让邻近居民夜不能寐。

多面?任性?这些都是风力发电的真实写照,中国仍在大力推进风电建设的步伐不停,而欧美国家却纷纷拆除风机,风电的前景究竟会如何?我们不妨先来窥探一下这位清洁能源新星的底细。

风力发电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利用自然风力带动叶片转动,再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

那这其中又有哪些科学知识呢?我们不妨来看看风电机组的内部构造。

风电机组可大体分为叶片系统、传动系统、发电系统三部分。

叶片系统中叶片与轮毂连接,在风力作用下带动转子和主轴转动,这就是把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步骤。

传动系统通过齿轮增速,加快低转速的主轴,获得较高转速后再驱动发电机。

最后,发电机会让机械能成功升华为电能。

现代大型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可达50%左右,一台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全年理论发电量高达2.2万千瓦时。

利用风力发电的尝试,其实可追溯到古代,我国东汉时张衡就发明了汉代最早的风车。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各国开始建设使用风能的现代风电场,80年代初丹麦建成第一座大型风电场,97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成为风电先锋。

如今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

那么为何风电深受各国政府和环保人士的喜爱呢?关键在于它的绿色环保属性。

风力发电全过程几乎零排放,不同于燃煤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数据显示,风电的生命周期每千瓦时只排放9克二氧化碳当量,而煤电的碳排放量高达820克,相差近100倍。

此外风电也不需燃烧燃料,无需水资源用于冷却,更加高效节约。

不过风电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也令许多欧美国家大跌眼镜,花开容易,结果难收,新晋偶像的路似乎并不平坦。

最先面临的难题,就是风电的随机性太强,后备不足,经常“失约”。

转换效率高达50%的风电机组,全凭自然风力加持,来决定其“上班”与“下班”,偶尔风力弱时,风电输出直线下降,电网需求无奈空挂。

数据显示,风电全时平均利用小时数约为2000小时/年,火力发电的2/3左右,间歇性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噪音污染问题。

以法国为例,一名地产经纪商人向媒体反映,他的一位客户出售了自己位于风机旁的房产——那些风机实在太吵了,每晚隆隆作响,客户承受无能选择搬家。

事实上,风机叶片切割空气产生的噪声确实较大,尤其是巨型风机,转速高达每分钟20转时,噪音数值超过了国际标准。

在生态环境方面,鸟类保护组织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堪忧。

光是在北美一年就有30万只鸟死于风机叶片之下,叶片高速旋转产生的气流扰动也会影响鸟类的迁徙。

种种迹象表明,风电场可能确实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影响。

此外,最新的研究发现,风机运转时会产生红外辐射,其中一种称为“零风速红外”的辐射并不随风速变化。

德国学者发现,这种红外线照射范围约为风机总高的4-5倍,长时间暴露其中可能增加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的风险;不过世间万物皆有辐射,关于人体影响方面还有待更多研究。

风机运转时也会产生电磁辐射,一项统计显示,有84%的农场主反应在风电机附近似乎出现了蜜蜂集群失踪的情况。

在种种负面影响下,风电建设在欧美国家遇冷也就不足为奇。

德国是风电大国,但多地风电项目遭遇强烈阻力,澳大利亚坦布林的23台风机也面临拆除命运……风电发展,路还很长。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却正奔着风电产业的快车道全速前进。

在风电发展过程中,中国无疑是异军突起的黑马,特有的风力资源优势,加之政策和资金的量力扶持,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结舌。

中国风电的发展历史不算悠久,可谓起点高、起步快。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集中攻关风能技术,90年代启动第一批风电场建设,随后中国风电步入快车道,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后尤为井喷式发展,装机量多次翻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分布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除了西北、北方地区风力充沛,东南沿海也拥有广袤的近海风场,这为中国大规模开发风电提供了优质的硬件基础。

实际上中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高达3.226亿千瓦,仅陆上风电开发潜力就超过全球装机总和,蕴藏量丰富。

在国家政策层面,中国也高度重视风电产业。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的宏伟目标。

为促进风电健康发展,国家采取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资金补助等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风电企业扩容建设。

此外,中国风机制造业与风电核心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

在低风速技术、海上风电、智慧风电等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使中国在风电研发与成果转化上位居世界技术前沿,这些硬核技术创新为风电推开增长空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正当时。

不过,风电毕竟清洁环保,我们是否还能容忍其小脾气,让这朵硕果仅存的花儿持续绽放?

随着配套储能技术成熟,这有望成为现实。

锂电池、磁悬浮飞轮等储能装置蓄电效率不断提高,可有效融合间歇性风电,供电更为持续平滑。

抽水储能技术也实现重要突破,可大规模存储风电剩余电量,智能微电网的建设也日渐成熟,风电、光伏与储能系统集成,互补供电大幅削减电量波动。

比如宁夏的“三位一体”可再生能源微电网,成功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比例。

低风速风电机技术也为这朵花增添活力,通过优化设计,延长主轴、整流叶片,低风速风机发电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我国自主研制的低风速永磁风电机功率密度大幅提升,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使我国88%的可利用风能资源存储份额得到有效利用,风电全时发电显著提高。

可见,靠科技手段增加包容度,我们已能在更大程度上接纳风电的小毛病,让这位新星健康快乐成长。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风力发电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

选址时应避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与迁徙通道,运营过程中可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当探测到鸟群靠近时主动减速或停机,最大限度保护飞禽。

同时,加强选址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减少或避免对生态和社区的不良影响。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