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作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瞬间:
领导在会议上指出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你总会下意识地觉得是在影射自己,接下来一整天都心神不宁;
同事之间交流工作,对方语气稍微急了一点,你就会反复琢磨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他,进而焦虑万分;
团队讨论时,有同事提出不同意见,你便觉得是在故意否定你,一整天都为此情绪低落。
工作中,他人不经意的表达、态度,都能让你在心里反复揣测,衍生出诸多烦恼,陷入深深的内耗之中。
一位精神学家认为:人有时会将内心深处的不安、恐惧投射到外界,从而对他人的言行过度解读。
但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那些没来由的焦虑,只是自己内心投射的产物,实际上同事和领导并没有额外的深意。
工作中的许多痛苦,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敏感了。
成年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学会给自己脱敏。
01
我有一位朋友,是某985高校的硕士。
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专业技能十分出色,但性格非常敏感。
有一次,在项目讨论会上,气氛异常紧张,领导翻着她的方案,眉头皱起,随后和同事提出了很多否定意见。
这本是工作中再正常不过的讨论,可她却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接下来的几天,她仿佛掉进自我否定的深渊。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回想工作中的细节:
是不是之前和领导沟通时态度不够好,得罪了领导,所以领导才故意针对她?
同事们是不是在故意挑刺,毕竟这个项目很重要,他们想和自己竞争?
她甚至想到了几个月前,有次同事聚餐没有叫她,是不是从那时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孤立自己了?
这种过度敏感,就像一层细密的滤网,将工作中的负面信息无限放大。
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她心里就是天塌的大事。
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能轻易影响她的情绪。
她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完全没心思工作,整天默默观察同事,越观察越觉得同事每一句话都有深意。
为了自保,她把自己身上的刺也竖起来,对别人也夹枪带棒、爱搭不理。
慢慢地,同事都觉得她莫名其妙、不好相处,也不再主动和她亲近了。
后来,她感觉自己被孤立太痛苦,就去提离职了,领导得知前因后果后一头雾水,因为在领导看来,那次会议上的讨论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罢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
过于敏感的人,情绪粒度往往很细,对工作中的负面评价和挫折感知尤其清晰且强烈。
他人的中性表情,往往会被解码为否定信号;
正常的意见分歧,会被解读为对自己的人格攻击;
无意识的口头禅,也会成为让他们反复琢磨的弦外之音。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什么也没发生,也没人刻意为难,一切只是自己的内耗罢了。
一个人在工作中过度敏感,只会成为自己事业的阻碍。
因为当你不断复盘白天工作中的细枝末节,为那些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冒犯”和“恶意”而黯然伤神。
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被无端消耗,真正能投入到工作本身的能量也就所剩无几。
职场不是温室,没有人会时刻关注并小心翼翼地呵护你的情绪。
在这里,业绩与成果才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
假如你不能学会给自己脱敏,那么无论在哪工作,晋升的通道都会被自己亲手堵死。

02
知乎上一位博主,曾聊起自己的程序员朋友。
这个朋友是他见过的,情绪最稳的人。
有一个大型项目开发,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他们整个团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偏偏此时,核心模块出现了严重技术故障,致使整个项目进度停滞不前。
项目负责人脾气本就火爆,在会议上对着他们大发雷霆,言辞激烈,将众人骂得狗血淋头。
许多成员自尊心受挫,感觉遭受了极大的羞辱,满心委屈与不甘,甚至有人当场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但他只是静静听完批评,也没丝毫辩解与反驳,默默回到工位,排查问题去了。
周围人都觉得他太过“没脾气”,被人指着鼻子羞辱还能沉得住气。
可他就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对周围的议论和情绪充耳不闻。
最终,他用了六七个小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顺利修复。
后来随着项目的推进,客户的需求又发生了多次变更,这让很多同事怨声载道。
因为每一次需求调整,都意味着之前的部分工作要推倒重来,大家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但他总是淡然处之,每次都默默根据新需求调整,毫无怨言。
他说过一句话:“抱怨、生气、吵架有什么用?把工作完成、把问题解决不就完了。”
后来,凭借在多个重要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他逐渐成长为公司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提出“钝感力”的概念:
钝感力,就是一种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仍然保持从容淡定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工作中难免会遭遇难题、争吵甚至羞辱。
敏感的人很容易被这些负面情绪压垮,陷入自我怀疑和内耗之中,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
而钝感的人,却能巧妙地避开外界情绪的干扰,直击问题的核心。
在工作中培养钝感力,并非让我们对工作中的一切都麻木不仁,而是要对职场中的情绪保持钝感,对问题的根源保持敏锐。
当有人批评你,学会虚心接受并反思自身不足;
有人拒绝你,理解这或许只是工作中的正常决策;
有人漠视你,也不要因此而气馁。
学会绕过这些情绪障碍,紧紧抓住工作的核心部分,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人一旦不再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内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始终向内求的人,才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稳步前行。

03
作家冯唐说过一句话:
“人最终能成就多少,拼的是你的能量。”
不只是能量大小,也包括你的能量是否稳定。
1. 情绪能量稳定
网球名将麦肯罗,他的专业技能很强,但是职业生涯很短。
因为他的能量,都被情绪分散掉了。
比赛中吸汗的白粉不舒服,他就觉得有人故意针对他;
队友没接到球,他就忍不住骂人;
常常因为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抱怨、愤怒,产生激烈冲突;
比赛一输了,又担心观众骂他,陷入了无限的内耗自责中。
每场比赛,对他都是心力的消耗,最终他34岁时就退役了。
很多人工作做不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情绪内耗太多。
凡事不要想太多,万事不要挂心头。
不在情绪上内耗,你需要处理工作本身,而不是每天处理情绪。
2. 社交能量稳定
工作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
社交能力不稳的人,总把周围的人当敌人。
总觉得同事在抢他风头,总觉得领导在含沙射影,总觉得客户在故意刁难。
但社交能量稳定的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说法,而是专心做好自己。
善于倾听,尊重不同观点;耐心热情,主动分享经验;即使遇到矛盾时,也能以平和的心态沟通解决。
最后会发现普通人的职场中,没那么多明争暗斗。
把花在揣测人际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心态能量稳定
许多人在工作里,很容易因一个微小失误就方寸大乱。
内心开始无休止地恐慌,不断在脑海中设想最糟糕的情况:
领导会不会大发雷霆?会不会因此被开除?同事会不会觉得我是笨蛋?越想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办砸。
可实际上,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补救,仍有挽回局面的可能,但一旦心态彻底崩溃,便再难翻身。
其实职场,容错率远比想象中高。
那些让你纠结、内耗,以为天要塌下来的事,大多都不会真的让你陷入绝境。
只要心态够稳,压力也会成为成长机会。
▽
职场就像是开车,拼的不是瞬间加速,而是稳定行驶。
情绪就是油门,心态是方向盘。
过于敏感的人,即使给你再好的车,也把控不住。
但一个能量稳定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环境,危急的情况,也能稳定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盘。
与其敏感内耗,不如带着钝感力工作。
点个赞吧,停止做他人情绪的镜面反射,才能真正成为自我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