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想对整个社会说声对不起,想对那四名同学的亲人朋友说对不起,但你们会接受吗?对于这么一个恶魔,你们会接受吗?”
这是来自马加爵在狱中的忏悔。
如果你是那四位同学的亲友,你会接受他的忏悔吗?
2016年,在台湾发生了一起悲剧性的命案。
年仅3岁的女童小灯泡,正跟在妈妈身后不远处,哼着小曲儿,蹬着她的小踏车。
这时,一个手持菜刀的男人冲了出来,朝着小灯泡的脑袋,大手一挥,仅一刀,孩子便身首异处。她连叫出一声“妈妈”的机会都没有。
小灯泡的生命到此结束,但砍在她身上的菜刀,还在进行着。他对着孩子的身体,足足砍了23刀。
此事,后来被警方定义为随机砍杀事件。由于凶手被鉴定为精神分裂患者,最终判决是无期徒刑。台湾民众对此判决十分不满,认为情节如此恶劣,理应处死。
而此时,小灯泡的妈妈却站出来说,与其满足民意地去杀死一个人,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接住他?我们要如何改善、预防?
很难想象,小灯泡的妈妈当时是怀着怎样悲痛而又慈悲的心,能讲出这样良善的话来。
是的,处死马加爵很简单。但如果不去充分了解马加爵杀害他人背后的因缘,不去阻断恶因,最终还会酿成恶果。
只有当我们如小灯泡妈妈所说的那样,试图去了解,去改善,去预防。马加爵之后,才能再无马加爵。
敏感or钝感
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了走上这条不归路。马加爵在信中说道。
他们到底吵了什么,以至于马加爵能狠下手,一连杀了4名同窗呢?
据了解,是因为平日里跟马加爵玩得最好的同乡邵瑞杰,因怀疑他打牌作弊而说了一句: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四年同窗情,仅凭一句话,便碎了一地。
有人觉得,一句话而已,这也太玻璃心了吧。
但正是这一句话,一字不落地戳中了马加爵的要害。
仿佛那不是来自邵瑞杰的口中的话,而是来自马加爵自己内心恶魔的细语。
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
也许,马加爵是不屑玩假的,但自尊心极高的他,万万是受不得他人随意污蔑和冤枉的。即,士可杀不可辱。
你人太差了——
马加爵心里,始终有一根刺。他用这根刺,无意刺伤了许多人。这在他的第二封信中可以看出。其中,谈到最多的是他的十哥。
十哥对他而言,就像阳光一般明亮而温暖的存在。也恰恰是这束光,照亮了他心底的黑暗。
于是,他不得不将他用力地推开,甚至做了许多伤害到十哥的事情。这也使得他暗地里给自己贴上了“我太差劲了”的标签。
但自己贴上标签是一回事,别人给自己贴上,那就是一种蔑视与挑衅。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肯请你……
朋友少本身就是马加爵的一大痛点,如今还发现,唯独自己被排除在外了。这里面既有被孤立感,也有被背叛感,而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式的愤怒!
可以说是三箭齐发,箭箭致命,正中靶心。
正如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敏感的人会习惯性夸大事情,以自身先入为主的偏见,过度揣测和解读他人对自己的行为。
这些话,对不那么敏感的人来说,睡一觉也就散了。但对太敏感且执念又太深的马加爵来说,他不仅无法释怀,甚至辗转反侧、越想越气、至于人性扭曲。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说,世上最可怕的是,你把别人当朋友,但别人并没有。
这在马加爵身上,同样适用:我本真心拿你们当朋友,你们却背地里瞧不起我,我要你们付出代价!
殊不知,这个代价是双向的。
有人说,敏感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了人细腻的感知力,又使得他更容易被入侵,陷入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的沼泽地,最终无法自拔。
而马加爵敏感的刃,却刺向了他人,自己也因此而偿了命。
大收藏家马未都说,我们在社会上混,敏感不重要,钝感才重要,不能批评一句就寻死觅活。
当然,像马加爵这样,因为一句话就要打要杀,那更要不得。
如果马加爵的心,再钝一点,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也是属于敏感体质,不妨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买来随身携带,感觉自己正在受敏感的侵蚀之时,就翻来看一看,读一读。
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厚脸皮,而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而有弹性,让所有射进去的“箭”,都弹弹弹,弹出来。
正如《钝感力》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活下去。
封闭or开放
有一次,十哥邀请我去他房间一起玩飞镖。我去了,但很拘束。其实很多时候,我跟十哥在一起都很拘束,放不开自己。
这个十哥,占据了马加爵的信很大一段篇幅。他与马加爵年纪相仿,从小就对马加爵关爱有加。但他和马加爵不一样,他阳光、开朗、懂事、谦让、有爱、重情义。
他仿佛一道光,让马加爵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不仅没有接住他的好意,反而将自己的心门关闭了。
这种拘束封闭的状态,一直到上了大学,才慢慢地有了一些些的转变。尽管过程不太顺利。
不知道是否因为他的口音问题,据说,他一开口,气氛就开始变得尴尬,与他人格格不入。但他还是慢慢地融入了宿舍的小群体里。
而这,也多亏了邵瑞杰,一个和十哥一样阳光开朗的男孩,但他不是十哥,是一个不知道他过去的陌生人。他无需对他怀有亏欠与愧疚。
也许正是这一点,让马加爵有了一些安全感,开始向他打开了心扉。
逐渐开放的心,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开放意味着,它既能接收到他人的好意,同样,就避免不了一些不舒服,甚至恶意的侵袭。
尤其,对于此时的他而言,尚不曾学会如何去抵挡“病毒”的入侵,更多的是像刺猬,像火药,一碰就炸,一点就燃。
《中国青年报》在《马加爵其人》中报道的那样,打球的时候,如果有人不小心撞到了他,他就会马上翻脸骂人。
《新闻晨报》在《马加爵:一个大学生“屠夫”的成长》中也有提到,每次同别人闹得不愉快,他从不反思自己,总认为是别人找他麻烦。
哪怕到了狱中,马加爵还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说,我每天都在努力思索,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此刻我已很糊涂,只能说当初很偶然!
最后,他居然只能将原因归结于那一场打牌发生的口角,归结于一时糊涂一时冲动。
如果仅仅是因为口角,那么,马加爵杀的应该只有与他发生争执的邵瑞杰,而不是一连四人。如果是一时冲动,那他当即就应该爆发,而不是酝酿策划了数天。
意识不到问题的所在,才是最大的问题!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我们需要拒绝这些自然冲动,并以最高的东西为目标,即“真理”。
而马加爵似乎从未活在真实之中,而是活在了自己的臆想世界里,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假想敌。纵然他能学着开放是好事,但开放只是形式,兼容理解才是最终的目的。
哥伦比亚大学的布林格校长在2023年的毕业兼自己的“告别”典礼上讲道:
人并非生而宽容的,而是不宽容。所以更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之心,去探索世界的未知与复杂。
他给了年轻人们以下十条建议,像极了自家的爷爷,给孩子的人生启迪:
①了解你的不良冲动;
②感受我们的巨大无知;
③努力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不是答案;
④养成好的习惯;
⑤提出的问题多于提供的答案;
⑥想象你是你不同意的人;
⑦看到平凡生活的复杂性;
⑧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开放和善解人意;
⑨记笔记;
⑩让年龄帮助你。
尤其最后一条建议,我们只有活得足够久,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从自己吐的丝自己作的茧中,破茧而出,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不被冲动牵着鼻子走,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去包容、去爱这个世界。
自卑or超越
唉,往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地甜蜜。
马加爵所说的甜蜜往事,均与他的老师有关。
一个是他的小学老师,特别严厉,会自备一根小木条,以惩罚不听话的学生。但从四年级开始,这个老师开始对他宠爱有加,因为,他发现马加爵尽管顽皮,但有小聪明。
他到此时,仍在为自己的“小聪明”而自豪,却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许,正是这个聪明,将他送上了绝路。
还有一位是他的高中老师,高中时,大家都要做早操。但马加爵却以“想多睡点养好精力更好地学习”为由,而获得了无须做早操的特权。
他特别自豪:那么多学生当中仅我有这种特权。
而这种优越情结,恰好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这是对自身自卑情结过度补偿的表现。
就像那句俗话说得,越是炫耀什么,越是缺乏什么。
马加爵的自卑感,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但唯独他自己。哪怕到了狱中,他依旧对这些最重要的事情,避而不谈。承认自己的自卑,仿佛就等于否定了他的整个人生。
难道自卑真的那么恐怖吗?可以让一个人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来。
老聃在《道德经》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自卑与自信,不过是一体两面。
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所在,并接受它,继而找到自卑的突破点或正确的补偿方式,那么,我们就能把自卑转化为我们的优势。
正如《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个体研究心理学家阿德勒,他便是以自己作为案例
去解剖,去分析,并最终超越了自己。
阿德勒从幼时起,就常受到佝偻病与肺炎的折磨,导致面容丑陋,身材矮小。尤其,他还有一个高大英俊的哥哥,对比之下,更显得自己无地自容了。
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自卑打垮,而是像勇者一般,去直视和研究那些使他自卑的东西。
他不仅考上了医学院,成了医生。后来又转攻心理学方面,成为建树非凡的个体心理学家。
他将自卑当成了成长的踏脚石,并成功地击破了它、超越它,成就了自己。
所以,自卑并不可怕。无视它否定它产生的后果才可怕。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因为,这世上所有的关系,归根结底,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马加爵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敏感,从而学习如何去锻炼出一颗有钝感力的心;
如果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封闭,能够在开放时,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冲动;
如果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并且接受它,超越它……
或许,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马加爵了。当然也有人说马加爵杀人的导火线是因为同学们将他的嫖娼事给斗了出来,这才是他杀人的最根本原因。
可不管是自卑还是嫖娼,都不能肆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真希望人间再无马加爵。
作者:Kimi
编辑: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