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你会明白王安石是对的:斗鸡走犬过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静静聊文化 2025-04-19 02:37:18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这是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赞誉。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改革家之一,他站得高看得远,他深知变法困难重重,但为国家计,他奋不顾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了变法,王安石劳神费力,努力了许多年,他不仅要在朝堂跟众多对手辩论、斗争,还要跟下属谋划具体的政策和计划,安排人手,跟各地博弈,简直是费尽心机,耗尽了心血。

其实王安石的文学修养也很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之道让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很佩服,但他确实难得有时间写诗词,他的文章在于江山社稷。

不过等到年老之后,王安石回顾自己这一生,突然就有了顿悟。

终有一天你会明白王安石是对的:斗鸡走犬过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熙宁九年(1076年)是王安石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这时候他已经快60岁了,正是“官因老病休”的时期。

随着熙宁变法接近失败,他的弟弟去世,儿子病逝,王安石知道到了该自己退场的时候了。

在心境寂寥的时候,他登临杭州的凤凰山,想到天下大局无可挽回,不禁别有感慨,于是写下了一首发人深省的《凤凰山》: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这首诗需要足够的经历和认识才能体会到,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为天下无事不可为,是难以品味王安石深意的。

一代名相未雨绸缪,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苍生而不可得,最后落得个凄凉的下场,他心中的滋味,难于人言。

人生充满了矛盾,永远是苦多乐少。

王安石前两句是讲人生的一个大矛盾,就是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快乐享受,但往往是缺乏条件,需要寒窗苦读,努力用功,然后入朝当官,求得荣华富贵。

不说最后能有多少年轻人可以得偿所愿,就算最终是成功了又如何呢?人已经老了,满头白发,血气已衰,精神和精力都随着辛勤忧虑而日益枯竭了。

如果把这时候的富贵给予年少时候的自己该有多好?但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可叹世人无知,江山代代无穷已,一代新人换旧人,每一代的人们都是在重复一种模式,永远是苦多乐少。

现在的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候吃什么都香,什么都好玩,可因为学业、工作、野心、经济条件等限制,往往都是求而不得,等到终于可以去玩了,牙齿都掉光了,什么都觉得没劲。

快乐才是人生的宗旨。

这时候的王安石可谓大彻大悟,人生识字忧患始,他就是知道太多,看得透彻,操心以后的危机,想要救世人于水火,但几乎没有人领情。

“五陵轻薄儿”的意思是有钱人家的年轻子弟,他们运气好,生在了富贵人家,而且是处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期,在这样的年代,斗鸡和遛狗、吃喝玩乐才是幸福。

完全不用考虑天下的安危和国家的兴亡,无知者无畏,无知的人也可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但王安石终究不是一般人,他是北宋人,他所在的时期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如果没有作为的话,后果是可以预料的。

尽管他的变法失败了,可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的情怀值得我们尊重。至于无忧无虑过一辈子的想法,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开解。毕竟就算是当“五陵轻薄儿”,也是需要家庭背景,如果是穷苦百姓,恐怕也没有这个条件和资本去斗鸡走犬。

什么样的人是有福的?

读北宋王安石的《凤凰山》后,我就想起了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古代的幸福模样,农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都是旺盛的青草,吴侬软语听起来又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是谁呢?

大儿子在田地里干活,二儿子忙着编织鸡笼,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他正躺在溪头草丛里剥刚摘下的莲蓬。

“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样的孩子又聪明又淘气,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是他当了皇帝后问父亲的话,当年刘太公怪刘邦只知道浪荡,不如哥哥踏实本分,“汝不如仲力田置宅”,看起来是没出息,可结果如何呢,刘邦不愿意买田盖屋,却得了整个天下。

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灾无难到公卿。从古至今,都是那些顺其自然、不拼命努力的人最受上天的青睐。

0 阅读:16

静静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