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蜀汉成都皇宫内一片愁云惨淡。刘备躺在病榻上,眼看大限将至。他心中挂念的,是自己年幼的继承人刘禅。究竟该托付给谁来辅佐?身边能臣众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这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题啊。群臣纷纷猜测:会是忠义无双的赵云吗?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之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考量?
蜀汉刚立国没几年,形势不太妙刘备建立蜀汉才短短两年多,局势并不稳定。北方的曹魏虎视眈眈,东吴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内部还有不少益州本地豪强,对刘备这个"外来户"颇有意见。
刘备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年仅17岁的儿子刘禅能不能hold住这个局面。毕竟刘禅从小在深宫长大,对朝政军务一窍不通。要是没有得力人才辅佐,这偌大的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
刘备心里明白,选对人来辅佐刘禅,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这可不是随便指派两个大臣就完事的小事。他得好好琢磨琢磨,挑选最合适的人选。
刘备托孤,为啥李严比赵云更合适?刘备病重之际,朝中大臣们都屏息以待,等着看皇帝会托孤给谁。很多人都觉得,赵云是不二人选。
赵云可是从创业之初就跟随刘备的老臣,忠心耿耿,武艺高超。当年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的事迹,更是传为佳话。论资历、能力、忠诚度,赵云都是顶尖的。
可刘备偏偏没选赵云,而是选了诸葛亮和李严这对组合。诸葛亮就不用说了,那是公认的人中龙凤。但李严是何许人也?他资历平平,能力也没啥突出表现,凭啥能入选?
很多人不理解刘备的用意。难道是嫌赵云太老了?还是担心赵云在军中威望太高,怕他架空太子?
其实刘备的考虑很简单:他需要的是能在诸葛亮和刘禅之间当润滑剂的人。赵云是条硬汉,说一不二,可能会把事情搞僵。而李严为人圆滑,懂得审时度势,正好能充当调和剂的角色。
赵云这个老实人,不当润滑剂行不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但性格耿直,不懂得变通。这样的性格在战场上是好事,可在朝堂上就未必吃得开了。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当年赵云刚出道时,带着家乡子弟去投奔公孙瓒。公孙瓒问他:"你为啥不去投靠袁绍,反而来投奔我?"
要是换做别人,肯定会拍马屁说:"我仰慕将军已久,特来投效"之类的话。可赵云倒好,直愣愣地说:"我们也不知道谁更有前途,就想跟着能行仁政的人干。"
这话说的,公孙瓒心里肯定不舒服。他想听的是夸奖,结果赵云来了句"你俩半斤八两"。结果赵云在公孙瓒手下就没得到重用,最后便宜了刘备。
再说个例子。刘备打下益州后,本想分点房子田地给老部下们。这事大伙儿都同意,就等着分赃了。结果赵云又跳出来唱反调,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咱们先别急着分东西。
赵云想的是大局,可他这么一搅和,把同僚们的利益都给耽误了。你说这帮人能不记恨他吗?
由此可见,赵云这种耿直性格,在复杂的朝堂上很难左右逢源。让他去当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润滑剂,那不是难为他吗?
李严才是真正的人精,会来事儿!
相比之下,李严就是个老油条了。这货原本是刘表的部下,后来又投奔了刘璋。刘璋一高兴,就让他当了成都令。
要知道,成都可是益州的首府。那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关系错综复杂。李严一个外来户,居然能把这个位子坐稳,还得到了一致好评,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李严最擅长的就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能在不触犯法规的情况下,调和各方利益,让所有人都满意。这种本事,才是刘备最需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有了矛盾,或者诸葛亮跟其他大臣闹不和,李严就能出面调解。他懂得进退,知道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种圆滑,恰恰是赵云所欠缺的。
刘备选李严配合诸葛亮,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他需要的不是另一个诸葛亮,而是能在诸葛亮和其他人之间充当润滑剂的人。
当然,赵云也不是被完全抛弃了。刘禅登基后,马上就任命赵云为中护军,负责管理禁军和选拔武官。这个位置虽然不如辅政大臣显赫,但也是很重要的军权。
刘备这一手可以说是用人之妙。他把文治交给诸葛亮和李严,把军权交给赵云。既保证了朝政的稳定,又不至于让老臣心寒。这种平衡之术,不愧是一代枭雄啊!
刘备这么安排,其实挺有意思的。你看啊,诸葛亮是个大智若愚的主,李严是个人精,赵云则是个直肠子。这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各司其职,互相制衡,还绝妙的组合。
不过,再好的安排也架不住人心难测。后来李严就不老实了,想跟诸葛亮抢权。结果诸葛亮一怒之下把他撸了。这下可好,刘备的如意算盘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