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广告何时休?全国严查背后的演员江湖与监管困境

娱乐时刻 2025-04-18 19:19:33

"从曾祖父开始,我家几代专治XX病,今天我要做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这段熟悉的台词,曾在各大电视台轮番轰炸,成为无数观众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神医"们并未消失,而是换了一身马甲,从电视荧幕转战短视频平台,继续用"专业形象"收割消费者的信任。

2025年4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重点整治医疗、药品、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虚假宣传乱象。这一决定背后,是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演员扮医生"产业链,以及消费者一次次被收割的信任与金钱。

"神医宇宙"的进化:从电视到短视频

2021年,"神医宇宙"的剪辑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视频中,数十位"老专家"穿着白大褂,用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宣称自己"违背祖宗"献出秘方。网友调侃:"这些神医怕不是同一个祖宗?"

然而,随着监管部门对电视广告的整顿,"神医"们并未消失,而是转战互联网,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活跃。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神医"广告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前期养号:运营团队在短视频平台注册医疗科普账号,发布健康知识、养生建议等内容,吸引中老年用户关注。

引流变现:积累一定粉丝后,账号开始推广"特效药""祖传秘方",甚至直接将用户引导至私域(如微信群、个人微信),进行更隐蔽的销售。

演员定制:广告中的"专家"并非真正的医生,而是职业演员。据业内人士透露,普通演员扮演医生只需2000元,稍微有点名气的"老戏骨"则要价3-5万。

"你要老中医的形象?我们这儿有60岁以上的演员,化个妆、戴个眼镜,再背几句专业术语,看起来比真医生还像专家。"一位视频制作公司的负责人直言不讳。

监管困境:互联网时代的"猫鼠游戏"

相比电视广告,互联网平台的"神医"营销更加难以监管——

隐蔽性强:许多广告并非直接宣传药品,而是以"健康科普"为幌子,后期再引导用户私下交易,逃避平台审核。

跨平台操作:短视频引流至微信,微信再跳转至电商平台或独立网站,监管部门追踪难度大。

演员身份难查:即便广告被举报,涉事方可以辩称"只是演员表演",而非真正的医疗宣传,给执法带来模糊地带。

一位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坦言:"现在的'神医'广告更像是一场猫鼠游戏,我们刚封一个号,对方换个马甲又冒出来了。"

消费者之痛:谁在为"神医"买单?

在这场骗局中,最受伤的往往是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群体。

案例1:北京的张阿姨在短视频上看到一位"老中医"推荐"降糖神药",花费3000元购买,结果发现只是普通保健品,血糖不降反升。

案例2:广州的李大爷被一则"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的广告吸引,加了"专家"微信后,对方以"疗程费""保证金"等名义骗走他2万多元,最后消失无踪。

"这些骗子太可恨了!他们就是看准了老年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一位受害者的家属愤怒地说。

全国严查:这次能彻底斩断"神医"产业链吗?

此次市场监管总局的《通知》明确要求:

重点打击领域:医疗、药品、保健食品、金融理财、教育培训等广告乱象。

强化平台责任:互联网平台需加强审核,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限流等措施。

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广告合规指导,帮助企业辨别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减少"误踩红线"的情况。

专家建议,除了加强监管,公众的防骗意识也需提升:

不轻信"包治百病""祖传秘方"等夸张宣传。

购买药品、保健品时,认准正规渠道和批准文号。

遇到疑似虚假广告,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

"神医"广告屡禁不止,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灰色产业链,也是监管与违法者之间的持久博弈。此次全国范围内的严查,能否真正净化广告市场,还消费者一个清朗的消费环境?答案或许不仅在于执法力度,更在于全社会对虚假宣传的零容忍态度。

毕竟,健康与信任,都不该成为"演员们"的表演道具。

0 阅读:183
评论列表
  • 2025-04-19 17:57

    湖北电视台长时间播放医药广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骨一管了

  • 2025-04-19 17:59

    湖北台长时间播放神医神药广告何时休???

  • 2025-04-19 17:58

    湖北台长时间播放医荐广告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