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短视,是在这4个方面,耗尽了子女的福气

当时明月彩云归 2024-11-03 15:10:4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十岁,十岁就应该想到20岁,20岁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自己的晚年。

我曾在法院工作过,常常看到那些来起诉自己子女不赡养自己的老人。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他们总是充满无比的同情,对他们的子女非常的愤慨。

但是,随着案件的审理,一次一次的接触当事人,也见到老人的儿女们。了解一个家庭内部非常复杂的关系,对老人的同情就不像一开始那么强烈,有些子女甚至有了一些理解。

其中,有一个老人他有九个孩子,九个孩子居然没有一个愿意赡养他。难道这么多的孩子没有一个心是软的,没有一个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不得不说父母最大的短视,就是在这4个方面耗尽了子女的福气。

第一,没有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底层性格。

无论是过度的严厉或者是过度的娇纵,都是过犹不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而性格决定命运,更决定一个人感受生活,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些良好的性格,比如乐观,坚韧,自信,坚强,勇敢,善良,正义等等,我们所有关于成长的优秀作品中倡导的那些良好的品质。

都是需要父母帮着年幼的孩子,在一点一点的生活小事中进行引导的。

一个善良的,有正义感的孩子,就不会在父母晚年的时候置他们于不顾。

一个有韧性的孩子,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总能够调整自己,继续乐观勇敢,更有心性,沉住气,耐心做好一件事情。这样的孩子总不会太差的。

而孩子的这些底层性格,要么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关爱孩子,用心的帮孩子养成。要么父母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观察父母,模仿父母的成长中,就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而那些不孝的孩子,不赡养父母的孩子往往没有这样的父母。

父慈子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作为父母要慈爱孩子,在养孩子小的时候尽到自己的责任。孩子对自己的回报,才会是自然而然的。

一个家庭沦落到需要起诉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子女的不孝,更是作为父母的失败。

第二,读书无用论。

总有一些父母相信读书无用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

过去说读书无用,不如走下来多挣几年钱。现在说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太卷了,卷不动,读了大学也没用,985毕业的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

如果把读书看的太功利,那当然就有书无用论的可乘之机了。

如果父母本身有这样的思想,那么常常就会听到他们说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因为读书本就是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更需要父母有耐心的进行引导,让孩子知道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好处,读书对自己一生的重要影响才会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才会成为一块读书的料。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父母认为读书对孩子无用,那无疑是最大的短视,无疑会弄丢孩子最大的福气。

第三,偏心。

最能伤害孩子的,莫过于父母的偏心。

那个被偏爱的孩子有恃无恐,越来越娇纵,往往被养的忘恩负义,自私冷漠。

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这个不幸的童年,一生都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往往不自信,没有勇气,内心有伤痕。而到了父母的晚年,往往是这个不被偏爱的孩子会在父母跟前。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像电视剧《人世间》,父母最爱的最得意的那一双儿女,也只是能为父母撑面子而已,而看似窝囊的炳坤却是真真正正的和媳妇孝顺的父母一辈子,对整个家庭付出的也是最多。

所以作为父母最不能偏心。

第四,在孩子12岁之前,没有把他养成良好的择偶观。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很自然的对异性有好感,父母却千般阻挠,还要带上早恋的帽子,不让他早恋。

等到孩子30多岁的时候,父母又嫌弃是大龄剩男,大龄剩女了,抱怨娶不到媳妇,嫁不出去了。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就很细腻的演绎了这一情节,父亲当着同学的面说女儿早恋,还打了女儿一巴掌,你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啊。等到女儿30多岁的时候又开始恨嫁,不停的催婚。

其实一个人的这种观是融在他的价值观之中的,在孩子22岁之前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三观。引导孩子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与同学相处。

哲人说最大的智慧就是识人,常言道,女子最怕遇人不淑,其实对于男孩子也是一样的,怎样才能够避免越到渣男渣女的人生悲剧呢?就是要会看人,会识人。能看出哪一个人的脾气性质到底是怎样的。

就像电视剧《知否》中明兰说的那样,看一个人要看他的最低处。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谁都有缺点。若能看出一个人的缺点,还能接受这个不是致命的缺点,那怎么也不会太差了。

而这样的人生智慧,父母在孩子12岁之前就应该帮着孩子慢慢养成。

毕竟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才是人生幸福的根基。

0 阅读:16

当时明月彩云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