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不远(黄河系列·安阳殷墟博物馆)

黑风夜话吖 2024-08-21 22:26:35
殷鉴不远(黄河系列•安阳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

殷鉴不远,就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个重点项目,它全景式地展现了商代文明。绿色的草坡护持鼎立的新馆,青色的门楣上竖着一行甲骨文字“天邑商”,这是殷商先民对自己都城的赞美。走进中庭大厅,一只俯瞰的大鸟翱翔穹顶,据说这只鸟由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玉器演化而来,其实这何尝不是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美好诠释。大堂顶端悬挂着一个硕大的甲骨文字—“子”,《史记》记载商祖子姓。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经实物考证的王朝,它众多都城中的一个就建在洹水之滨的这片土地上,岁月荒芜了古国,黄土湮没了辉煌,直到有一天这里的甲骨文横空出世,这里的青铜器破土而出,于是它有了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殷墟。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以“伟大的商文明”为主题,设置八个展厅,三个基本陈列、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沉浸式数字展,共展陈出土文物近四千件。

商世系表

一 商代简史 (第一展厅 探索商文明;第二展厅 商史再现 文脉流芳;第六展厅 世界的商文明;第七展厅 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

玄鸟生商

玄鸟生商

人类最早的历史总是和传说连在一起。商人始祖帝喾是黄帝曾孙,他受封于辛,号高辛氏。帝喾的次妃简狄在水边沐浴时见玄鸟堕卵,取而食之,结果因孕生契。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赐姓子氏。子契在封地观测星像,“七月流火”,他从二十八星宿的大火星中得出计年历法,契所筑的观星台为阏伯台,死后葬于台下,称作商丘。

商人货币

王亥经商

契六世孙王亥在部落所在地驯服牛马、发展农业,一时丰衣足食,遂用牛马拉着多余的货物与其他部族交换,行程越走越远,人们称从事交换的人为“商人”,称用于交换的物品为“商品”。王亥用深海中的贝壳作货币,开创了商品贸易的先河。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为“商高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高祖王亥”的字样。

鸣条之战

汤武革命

契的十四世孙成汤之时,部落迁居至亳,此时夏桀虐政,诸侯趁机作乱,汤在伊尹的帮助下起兵伐夏,“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诗经.长发》)两军战于鸣条,夏桀大败逃往南巢。商汤开启了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先例,是谓“汤武革命”。商王朝建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势力范围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商都五迁

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后,因王室内乱、洪水泛滥,都城在黄河南北不断迁徙,第十八任君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今安阳小屯村)后,政治稳定,农业发展,商朝日臻强盛。盘庚迁殷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

武丁即位后希望重振商朝,但未得其佐,三年不言,一切都听命于占卜官。某一天,武丁梦见一位贤者,非群臣中人,于是在百工中暗访,终于找到了傅说,傅说辅佐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中兴后的商王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诗经.玄鸟》)武丁嫡妻妇好,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曾先后征伐羌方、土方、巴方、夷方,殷墟墓中出土铸铭“妇好”的青铜器109件。

博物馆一楼

牧野之战

商王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帝辛(纣王)即位,以朝歌(今淇县)为别都,大兴土木,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社会矛盾加剧。西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讨伐纣王,两军相距牧野,殷军阵中数万奴隶反戈一击,纣王登鹿台焚火而死。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一尊铸有四行三十三字的利簋,记载了武王征商时的天象,为“甲子”日晨,“岁”星(木星)当天,这样结合碳14测年,确定了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二 煌煌殷墟(第三展厅 伟大的商文明)

伟大的商文明

商王朝的建立巩固了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天下体系,奠定了早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体系下,家庭、家族、家国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当时的日常生活会用鼎来烹饪食物,在民以食为天的年月,鼎无疑是家中重器,一户家庭的鼎不会很大,材料可能是陶土,但一个集体生活的家族用的鼎就大了许多,材料会用到青铜,而国家用鼎已不单是加工食品,它处于体系的最高端,往往是权力的象征。青铜器蕴含着秩序、礼制和地位,因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商王朝迅速开启了青铜时代。

甲骨文

商人多卜,《礼记》中指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卜和祭祀是商代最重要的宗教行为。商人把食余的龟甲、兽骨清理干净,修整出一定形状,用于卜事,以甲骨显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当确定吉凶后,往往会刻上所卜内容、结果、卜者名字这些信息,并保存这些甲骨。这是一个每天都会进行、数量惊人的工作,日积月累留下了大量带有文字的甲骨,当这些深埋地下的古文字重见天日,直接把中国的信史上推了一千年。

邹衡(北大考古系教授)

发现甲骨文字有过一段传奇。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身患疟疾,老中医开出的药方里有一味“龙骨”,王的家人到菜市口的药店按方购买,药材买回,王懿荣验看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有篆体的符号,凭着学识和金石方面的经验,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尚未知晓的古文字,于是把药店里的龙骨全部买回,并放话高价收购。以王的儒林地位,人们把收集到的龙骨、龟甲带到京城,王懿荣对一千五百片甲骨进行研究,认定为商代文字。

史语所李济和梁思永

此后,罗振玉根据线索找到安阳小屯村,搜得甲骨一万多片,罗振玉和王国维等着重研究甲骨文字,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安阳殷墟丰富的地下宝藏引起了傅斯年等人的重视,1928年,他们设立“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力量进驻殷墟进行田野考古,经过九年十五次的发掘,出土有字甲骨近二万五千片,另有大量青铜、玉器、陶器出土,此时已是战云密布,史语所考古学者向殷墟作别,对许多人来说,这是诀别,他们没有机会再回到殷墟。

后母戊大方鼎(北京国家博物馆)

1939年,安阳武官村村民发现一尊大鼎,因担心被日军掠夺,重新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大鼎运往南京。这尊鼎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形制巨大,工艺精湛,鼎身四周铸有精美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内壁铸有文字,解读为“司(后)母戊”,这就是“后母戊大方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着商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

妇好

妇好墓

后母辛大方鼎

1976年,考古人员对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西南区域进行发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墓上建有甲骨卜辞称作“母辛宗”的享堂,出土的青铜器铸有“后母辛”等铭文,这就是武丁嫡妻妇好之墓。妇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象牙等文物1928件,许多器件铸有“妇好”、“好”、“后母”、“后母辛”等铭文。妇是对女性亲属的称谓,好是姓氏,辛是庙号,对武丁的儿子们而言,妇好就是母辛或后母辛。如此推断,镇国之宝“司母戊大方鼎”被纠正为“后母戊大方鼎”。

妇好墓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妇好墓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墓中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和殉葬人骨均保存完好,可唯独不见妇好本人的遗骨,这至今仍是一个迷,推测为妇好出征时殉国,无法找回遗体,武丁把妇好的生前用品及子女奉献的祀器(如后母辛大方鼎等)下葬。

殷墟博物馆

商文化的交流

人祭坑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与博物馆一河之隔的便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大量青铜器和有文字的甲骨出土于此,这里作为商代中晚期的都城延续了二百七十年,“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经.殷武》),三千多年前的商人以玄鸟为图腾,用青铜铸礼器,刻文字于甲骨,绘就了“率民以事神”的煌煌青史。

三 子何人哉 (第四展厅 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

刻辞卜甲

刻辞卜甲

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编号为花东H3的长方形窖藏进行发掘,出土甲骨1583版,其中689版刻有2250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内容集中,信息完整,具有极高的信史价值。

子何人哉特展

“子”系刻卜人对采访对象的尊称,这个“子”的决疑事项包罗万象,包括祭祀、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等众多领域,可谓完整的商王室生活实录。从片语片录中知“子”可以躬身祭祀“上甲”、“大乙”、“大甲”等先公先王,对王及妇好虔心侍奉,因此推知“子”为武丁之子,位贵权重。

四 长从何来(第五展厅 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

亚长墓玉戚

亚长墓铜方尊

亚长墓铜鼎

亚长墓铜甗

亚长墓牛尊

亚长墓铜觥

本世纪初,考古人员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的一座商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物品577件,从器物的铭文中得知墓主人为“亚长”。亚长墓是继妇好墓后又一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的墓葬,年代属于殷商晚期祖庚、祖甲的时候,这几个王都是武丁的子侄辈,因此亚长可能与“子何人哉”中的子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和妇好墓不同,亚长墓见墓见人,经测定,男性主人去世时约三十五岁,身上有七处砍砸伤痕,六处集中在身体左侧,死亡原因可能是铜矛贯穿盆骨而导致的失血,不难想象,亚长是一位征战疆场的高级指挥员。

五 车辚马萧(第八展厅 殷墟车马遗迹展)

殷墟车马遗迹展

殷墟车马遗迹展

殷墟车马遗迹展

殷墟车马遗迹展

二十几座车马坑遗迹集中在同一个空间,仿佛又回到了三千多年前车马喧嚣的沙场。殷墟已发掘的九十多座车马坑遗迹多车马人合葬,这种商代晚期常见的墓葬方式印证着当时战火的激烈,现在这些车马遗迹经整体切割后般进了博物馆,依然有工作人员穿行其间进行考古作业。这是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以它遥远而显神秘,因其实证而显清晰。

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

武王伐纣,商周换代,周武王分封天下,继续以纣之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并封管叔、蔡叔等公侯国监视武庚。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年幼,管、蔡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率军东征,武庚被杀,殷民外迁,殷商之地沦为废墟,湮没于历史的呼吸声中。

铜鼎

兽骨

郭家庄M26遗址

殷墟出土文物

殷墟博物馆

再看一眼博物馆门楣上“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殷商以天命自居,信奉君权神授,群巫每天摆弄龟甲兽骨,向神灵请示汇报,其结果必然是草菅人命,殷墟中有大量身首异处的殉葬人骨。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周公以殷为鉴,提出天命归德的思想,敬天保民,制礼作乐。殷商遗民中的一部分随纣的兄长微子启南迁商丘,所受国号为宋,宋也是孔子先祖的居住地,礼乐制度由孔子继承并完善,成为宗法制度,中华文明再无中断之忧。

天邑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