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历时8个半月,行程13600多里,足迹遍布全省60多个县……作为红军长征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90年前,一场雄关漫道“征”如铁的壮丽史诗在贵州大地唱响,留下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乌蒙山回旋战等精彩篇章,红军长征孕育的伟大长征精神及遵义会议精神,也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值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和即将迎来遵义会议召开90之年之际,贵阳网·甲秀新闻策划推出《万里长征在贵州》栏目,带你看长征的故事如何在贵州激荡。
1934年秋,由于受“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拟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寻求机会创造新的根据地。这也成为万里长征的开端。
但蒋介石察觉了红军的意图,沿途派重兵围追堵截,使红军在渡过湘江时遭受重大损失,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湘江·1934(油画,中国美术馆藏)张庆涛作
那是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一役。激战过后,江水由绿变红。当地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只剩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当时关系红军命运的关键问题。
湘江战役后,从过老山界起,中央政治局一路开会,讨论红军的战略方向等问题。按照最初的战略设想,是北出湘西等地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然而,为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早已抢先在湖南通道以北一带布下“口袋阵”,一个更加凶险的危局眼看就要来临。
“为什么一定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在通道会议上力主转兵贵州。
湖南省通道县恭城书院里展出的参加通道转兵会议的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自左至右)简介(2014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
而贵州为什么会成为“转兵之地”?
首先,刚经历过湘江大战的红军还来不及休整,盼望会师的红二、红六均军团远在距中央红军约300公里外的湘西北的桑植、永顺一带,路上还布满想要一举歼灭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三万疲惫之师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决战,这对红军十分不利。但红军所在的通道县距离贵州很近,西行不到50公里就可到达黎平地区,那里仅有少量的地方保安团驻守,如果进军贵州可以争取主动,还可以使部队得到休整。
其次,黔军内部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合力。当时由王家烈指挥的黔军部队,虽然号称5个师、3个独立旅,但内部派系林立、矛盾尖锐,除了王家烈以外,还有三派军阀各据一方,王家烈仅仅是名义上的黔军指挥,但实际上他能够直接指挥的仅2个师而已。为了防止被夺取权力和地盘,王家烈每次部署作战,往往是一半兵力对付红军,还要留下一半兵力防备其他人,往往顾此失彼,贻误战机。四方相互掣肘,使得黔军成为当时各地军阀中实力最弱的一股。加之贵州地方民团也不足3000人,红军如若西进贵州,则尚存一线生机。
此外,如果转兵贵州,可以打乱敌军围歼红军的计划,而且可以使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形成鼎足之势,有利于之后的战略发展。就这样,在通道会议上,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主张,作出了转兵贵州的重大决定,迈出了实现战略转向的第一步。
然而,“转兵贵州”真的就如此顺利吗?面对刚刚经历的惨重损失和暗淡前程,红军内部各种不良情绪的滋生蔓延,长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文案/策划:李奕璇
原画:李庭昊
海报: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