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看似金融服务日益完善的时代,浙江左旭的遭遇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银行某些收费项目背后令人咋舌的真相。19 年前存入银行的 215.16 元活期存款,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无息地被侵蚀,19 年后仅剩下 8.67 元,而这一切竟是拜那所谓的小额管理费所赐。
银行给出的解释是从 2006 年 6 月起按每季度 3 元收取小额管理费,因为左旭的账户日均余额低于规定数额。可左旭表示自己毫不知情,这就不得不让人质疑银行的做法了。银行在新增这项服务时,既没有告知客户,也没有重新签订协议,就这么堂而皇之地从客户账户里扣钱,这难道不是一种“霸王条款”吗?难道银行以为客户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可以任由他们随意克扣?
客服称系统能够识别唯一账户并免收小额管理费,可左旭的存折明明是唯一账户,却因为未完全实名而被收费。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银行的系统难道是个“睁眼瞎”?还是说这只是银行用来推脱责任的借口?在这个大数据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银行连客户的实名信息都核实不清楚,却能精准无误地扣取小额管理费,这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故意为之?
我们不禁要问,银行的服务宗旨到底是什么?是为客户的财富保值增值,还是想尽办法从客户口袋里掏钱?小额管理费,看似数额不大,但积少成多,对于那些像左旭一样不太在意小额存款或者不太了解银行收费规则的客户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财富杀手”。银行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小偷”,悄无声息地拿走了客户的钱,还美其名曰“管理费用”。
再看看银行的态度,左旭发现问题后,银行表示可免除相关费用,还正与开户行协商退费和赔偿事宜。这是不是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但这“牢”破得也太久了,19 年的时间,客户的损失岂是简单的退费和赔偿就能弥补的?银行早干嘛去了?难道非要等到客户发现并找上门来才肯解决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马路上丢了钱包,等了 19 年,捡到钱包的人才站出来说“哎呀,我捡到你的钱包了,现在还给你”,可这时候钱包里的钱早就所剩无几了。
网友们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各种犀利评论让人直呼过瘾。
有网友说:“这银行可真会算计,连这点小钱都不放过,以后是不是还得收个呼吸管理费啊?”
还有网友调侃说道:“我得赶紧看看我那尘封多年的存折,是不是也被银行‘打劫’了。”
更有网友愤怒地表示:“银行这是明目张胆地侵犯客户权益,监管部门就应该好好管管,不能让他们这么胡来!”
其实,这件事不仅仅是左旭一个人的遭遇,它反映出了银行收费管理中的普遍问题。银行在推出各种收费项目时,是否真正考虑过客户的利益?是否做到了信息透明和充分告知?在客户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银行需要深刻反思的。
对于广大储户来说,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再对银行的收费项目漠不关心,要时刻关注自己账户的资金变动情况,对于不合理的收费要敢于说“不”。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银行收费行为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和标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毕竟,客户才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如果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又将何以为继呢?希望银行能够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金融服务,而不是让类似的“小额管理费”事件再次成为公众的笑柄和客户心中的痛。
亲爱的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银行自从1978年以后就摇身一变成为了牟取暴利的“弱势群体”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我前两年有个存折上原有余额290多元,想取了这点钱注销该存折户口,结果遭银行工作人员推三阻四,说注销了以后想开个户可难了,结果我决意要求注销,结果那余额到取钱时少了一百多元,问业务员说怎么存折那么多加上利息倒少了很多,工作人员说这叫小额存贷,不但没利息还要收取管理费。银行这做法就是明抢呀!
你不欠银行钱算你走运!
马云的批判,掷地有声!!!
商业银行不是福利机构,日均三百块都没有,没必要单独搞个账号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