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河北—蔚县剪纸​

浩慨说历史 2024-12-10 06:37:07
非遗里的河北—蔚县剪纸

JM百花经贸

蔚县剪纸是河北省蔚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明代,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蔚县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明代,是一种在纸上剪刻图案并有其独特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在清代达到鼎盛,广泛应用于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并且在清代末年,蔚县剪纸工具由“剪”变为“刻”,部分纹样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制作工艺有了新的提高。

20世纪初,蔚县剪纸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涌现出王老赏等代表人物,使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2006年,蔚县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可。

艺术特色

构图饱满,实多于虚、黑大于白、面强于线。作品通常采用左右对称、上下均衡、层次分明的构图,使得画面既和谐又富有变化。线条细腻挺拔,富有弹性,能够展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造型生动,注重传神,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形。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色彩浓艳且搭配十分讲究,常用明度和纯度高的色彩,如红、绿、黄、蓝等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喜庆、热烈的感觉。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工。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图案,给人以生动优美感。在创作中,剪纸艺人巧妙运用各种剪刻技艺,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制作工艺

蔚县剪纸是用薄薄的宣纸作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主要以阴刻(刻掉笔画留下空白)为主,阳刻(刻掉空白留下笔画)为辅,最后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蔚县剪纸的基本制作工艺是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过程分为六道工序。

一、画: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为画样子。二、钉:将画好的样子钉在宣纸上(一般一次五十张宣纸为宜)并用剪子按着样子的大小分成小块。三、浸:把钉好的货放进水里等浸透后拿出,再将其所含的水份挤净,放在阳光下晒干即可。

四、刻:将浸好的货放在蜡板上,根据图案的要求进行刻制。

五、染:给刻好的产品着色。原料是品色、洒粉;工具是毛笔、净报纸。六、包:把通过上述五道工序制作出来的产品,用纸式塑料或书本、镜框、金铂等形式包装。

保护与传承

蔚县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加强保护与传承,让这一瑰宝继续绽放光彩。

政府加大对蔚县剪纸的资助力度,包括资金支持、人力投资等,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民俗博物馆,修建有规划、有组织、高标准的民俗博物馆,用于展示和保存蔚县剪纸作品及相关资料。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保护,通过政策学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他们继续从事剪纸艺术的创作和传承工作。宣传与教育,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学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蔚县剪纸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新的剪纸艺人。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保护,对蔚县剪纸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保护,确保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蔚县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蔚县剪纸保护与传承的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助于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长期发展。

文字 排版:张自默责编:梁晓桐 梁思彤部分材料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