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近代国运对赌之战,中华民族世纪之殇

杨修聊历史 2023-06-24 07:46:00
导语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由于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则称之为日清战争,这场战争被认为是中日国运对赌之战,对两国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

甲午战争持续时间十个月,最终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并于1895年4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还赔偿其两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后,日本跻身为世界列强,摆脱半殖民地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战争的失败打破了千年来中国对日国力压制和战略优势,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苦难,从此西方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朝鲜东学党起义:引燃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此时正值工业革命蓬勃之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丰富的资源、原材料以及广阔的市场作为商品输出的依托。

但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尖锐。

因此明治天皇统治集团急于通过对外扩张寻求出路,在其上任伊始,便宣称:

“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日本野心征服的对象,在此后的时间里,确立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即先攻占台湾、吞并朝鲜,继而霸占满蒙、灭亡中国,最后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八纮一宇”。

此时的中国处于晚清衰落之际,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开明官僚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器物制度、军事武备来提升国力,最明显的标志是1888年成立号称亚洲最强大的北洋水师。

但清朝并未变革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黑暗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政治派系斗争不断,洋务运动下的帝国中兴不过是外强中干。

与此同时,日本已野心勃勃的开始对外扩张,1879年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将其改设为冲绳县,1882年,借朝鲜壬午兵变,出兵朝鲜,取得在朝鲜的驻军权。

此后为了赶超北洋水师,日本从1885年开始十年扩军计划,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从天皇到普通百姓无不士气高昂。

到1894年日本已建立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的强大海军。

与日本跨越式发展不同,清朝自1888年以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甲午战争前主要军舰共有25艘,总排水量27000吨。与日本战舰相比,舰龄老化、火力弱、射速慢、航速缓。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很快机会来了。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清朝、日本为了保卫各自利益,于当年6月同时出兵朝鲜,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秘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

不久朝鲜王室与东学党达成全州和议,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但日本却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着不走,又以谈判为由拖住清军。

在此期间日本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但遭到拒绝,7月初清日两国关于改革朝鲜内政的谈判破裂。

17日,日本作出开战决定,23日,日军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亲日派大院君上台摄政。

25日,日本不宣而战,其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正式爆发,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

中日这两个老对手已明争暗斗近二十年,甲午战争不是纯粹的战争,而是制度的较量、国运的对赌。

一个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没落老大帝国,一个是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新兴近代国家,如今有了一较高下的机会。

此时的清廷,以光绪和帝师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占据上风,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附属国,痛斥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并严令直隶总督李鸿章整军出发,进剿日寇。

战争第一阶段:黄海海战,近代亚洲最大规模海战,日本打败北洋夺取制海权

此阶段,战争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8月,双方在平壤展开大战,平壤之战是中日首次大规模作战,清军驻平壤守军一万五千余人,日军一万六千余人。

两军虽兵力相当,但从一开始就呈一边倒态势,清军主帅叶志超胆小昏聩,指挥不当,在与日军猛烈炮击后便下令停止抵抗,全军撤退。

虽然总兵左宝贵等部奋勇杀敌,壮烈牺牲,但仍挡不住清军一溃千里,到9月下旬,清军逃至鸭绿江边回国,日军则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相比清军在平壤的崩溃,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的表现更加悲壮。

9月17日,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提督丁汝昌率领10艘北洋主力舰护送四千余名入朝援军后返航时,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12艘日本联合舰队阻截,黄海海战爆发,这也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

在双方距离三千米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率先开炮,丁汝昌立刻指挥舰队变阵,由双纵阵改为横阵。

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雁字型,每艘战舰火炮对准敌舰腹部。

当日12时50分,定远舰、镇远舰向日军开炮,其余主力舰随之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军旗舰松岛舰还击,定远舰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

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但拒绝回舱休整,依然顽强指挥,刹那间,双方舰船百炮齐放,震耳欲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北洋水师10艘主力战舰共有火炮195门,总排水量32100吨,航速10.2节,总兵力2100人。

日本联合舰队12艘战舰共有火炮268门,总排水量40840吨,航速14.5节,总兵力3900人,日军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清军六倍,总体实力占优。

再加上北洋舰队多年未修,炮弹质量差、数量少,在开战不久便落入下风。

先是定远信旗被毁,舰队失去指挥,接着,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被日本第一游击队击中起火,退出战斗,其中“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从容就义,舰上官兵大部壮烈牺牲。

在北洋右翼被偷袭的同时,中日正面主力舰战斗也十分惨烈,日军“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等四艘主力舰遭到“定远”“来远”“经远”截杀。

其中“比睿”“赤城”“西京丸”遭受重创,“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

14时15分,日本舰队利用航速优势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再加上失去指挥,队形更加混乱。

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集中轰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从容指挥。

在炮弹用尽,舰身全部起火之时,慷慨陈词: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然后毅然指挥全速撞向“吉野”号,日本官兵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其射击,致使致远舰发生爆炸,于15时30分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包括邓世昌在内的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致远舰沉没后,经远舰奋勇前冲,迎战“吉野”,并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四舰围攻。

经远舰以一敌四,奋勇御敌,交战良久,全舰将士发炮攻敌,激水救火,井井有条,但激战中,管带林永升中炮牺牲,最终在日舰围攻下,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

致远舰沉没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靖远”“来远”也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

最后只剩下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期间两舰遭日舰围攻,多次中弹起火,但舰队官兵依然顽强抵抗。

定远舰

镇远舰30.5公分大炮更是连续击中“松岛”号两次,引发该舰炸药大爆炸,冒起白烟,酿成火灾。

不久,靖远、来远两舰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但此时北洋舰队已被打得七零八落,仅能勉强防御,再无战斗力。

好在日军旗舰“松岛”情况也不容乐观,“吉野”、“扶桑”受伤,日军将领伊东祐亨于17时40分发出停止战斗信号,下令撤出战场,伤痕累累的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休整。

至此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以北洋舰队战败告终,此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战况之激烈为近代海战史所罕见。

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尚有能力与之一战,不过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舰队躲入威海港内,致使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战争第二阶段:旅顺口之战,远东第一堡垒的陷落

此阶段,战争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边境之战和旅顺口之战。

黄海海战的失利让清廷意识到日军极有可能进犯辽东半岛,东北作为满清龙兴之地,不容任何闪失,于是清廷从关内调集大量兵力部署于辽东。

10月24日,鸭绿江之战打响,三万日军向驻守在鸭绿江北岸的两万八千清军发起攻击。一如在平壤的糟糕表现,辽东清军同样表现拉胯。

从关内调来的各路清军不服调度,互不配合,恰逢平壤、黄海之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10月25日,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伤亡惨重,几乎被全歼,其余各部清军闻听慌忙逃窜。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安东(今丹东),清朝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在鸭绿江之战打响的当天,日军两万五千人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

旅顺口之战是甲午战争关键一战,从地理位置上看,旅顺口群山环绕,呈半月形拱卫港口,是绝佳天然良港,与威海卫共同形成守卫京畿的门户要塞。

清廷从1880年打造旅顺港已有十年,重兵把守,炮台林立,素有远东第一堡垒的称号。

战前旅顺清军有七个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共一万三千守军,因此旅顺口成为清日双方必争之地。

然而荒唐的是,从日军24日偷偷登陆的六天时间里,驻防清军竟无一丝察觉,错失歼灭日军于海上的良机。

11月6日,日军进占大连金州,7日,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至此旅顺口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

而清军虽有七位统领,但无正式统帅,龚照玙以道员身份节制各军,难以服众,除了徐邦道等部坚持主战,其余将领无不畏惧日军,无心恋战,萌生退意。

11月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率军顽强抗击,打死日军士兵六十余人,取得旅顺口战役中清军取得的唯一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气焰。

但在次日,龚照玙便置军队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同时赵怀业等三位统领也先后潜逃,只有徐邦道坚守阵地。

21日,日军绕过旅顺口正面炮台,对其背面发起攻击,徐邦道指挥军队顽强抗战,激战一小时,击毙日军陆军少佐花冈正贞及士兵多人。

然而徐邦道孤军难守,被迫退入市区,日军在占领旅顺口堡垒后迅速跟进,两军展开激烈巷战,清军死伤惨重,当晚,徐邦道等率残部乘夜退往金州。

22日旅顺口宣告陷落。占领旅顺的日军兽心暴露,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四天时间里两万余中国百姓惨遭杀害。

随着旅顺口的失陷,日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战局急转直下,清廷内部主和派开始占据上风,投降之声此起彼伏。

战争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此阶段,主要在威海卫进行,此战既是保卫北洋舰队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最后一战,宣告北洋舰队决定性失败。

经历了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北洋舰队20余艘舰船被压缩在山东威海卫一带,此时的清军已无退路。

而且威海卫作为经营已久的海防重镇,历来是北洋舰队主要集结地,是清朝海防力量核心港口。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制定陆军固守大小炮台,大小舰船联合防御的策略,誓要在此与日军殊死一搏,日本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

1895年1月20日,日本大将大山岩指挥两万五千人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在登州实行炮击,掩护陆军登陆,并引诱丁汝昌出战,企图利用联合舰队机动优势歼灭北洋水师,但丁汝昌坚持坚守港内,拒不出战。

1月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清军三千守军顽强抵抗,丁汝昌指挥舰队发射排炮支援陆地守军。

一时间炮火轰鸣,血肉横飞,日军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打死,成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

但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南帮炮台最终被日军占领,随后日军又进攻北岸炮台,清军表现依然顽强,但同样因寡不敌众失守。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被日海陆军合围于港内,情势十分危机。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在遭其拒绝后,日军海陆军对北洋舰队发起猛烈攻击,丁汝昌身先士卒,发炮还击,决心血战到底,击中日舰两艘。

2月5日,日军利用鱼雷偷袭定远舰,致其中雷搁浅,但依然被当做炮台使用,阻击日军攻击。

10日,定远弹药告罄,为阻止被日军窃取,引弹自爆,管带刘步蟾自杀。

由于北洋舰队弹药已尽,刘公岛局势进一步恶化,此时的北洋舰队内部人心涣散,多数将领自行逃离,丁汝昌见大势已去,决定以身殉国,于2月11日自杀身亡。

12日,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送至日本旗舰。14日,主和派将领,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甲午战争以日本胜利,清朝惨败宣告结束。

后记

北洋舰队虽然全军覆没,但辽东半岛激战正酣,3月4日日军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慈禧太后害怕日军攻打京津,急令李鸿章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其三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

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主权进一步沦丧,国势进一步衰微。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社会哗然,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

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各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