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誓言: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中学时,同学们纷纷誓言,长大后要当工程师、科学家,我只希望自己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要为人民服务!——1998年何家庆写给女儿的信
何家庆曾被称为中国“最穷”的教授,从贫困的童年到艰难的求学之路,从独自闯荡大西南到带领数万人脱贫致富,以其坚持和无私奉献感动无数人。
他的人生并不是一个关于金钱与物质的传奇,而是一个关信念与责任的真实写照,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为成千上万的农民带来希望。
贫困与饥饿中的求知之路何家庆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像他这样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
母亲早逝,家里的重担全落在父亲一人肩上,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一辆板车在村里做零活儿、收入微薄,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何家庆从小就没吃过一顿饱饭,常常饿得头晕眼花,为填饱肚子经常在街头捡别人丢弃的食物。再穷不能穷教育,父亲深知只有教育才能让孩子走出贫困的泥潭,毫不犹豫地将儿子送入学堂。
一位姓许的老师在得知他家情况,为何家庆写了一份特困生资助申请,并将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赞助他,同学和邻居也纷纷伸出援手提供各种帮助
送练习册的送练习册,送生活物品的送生活物品,寒冷的日子里不至于挨冻受饿。何家庆明白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校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些点滴的帮助他都铭记在心,将每一笔帮助都仔细记录在纸上,哪怕是一本练习册、一双旧胶鞋都记得清清楚楚,感恩的心也为他的人生路埋下伏笔。
1968年何家庆被分配到农村插队,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后来被调到安庆医药公司上班,在当时可是一个不错的工作。
对待工作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因表现出色得到领导的赏识,后被推荐到安徽大学生物系学习。
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那个时代能够认字的都不多,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含金量有多高。
在安徽大学何家庆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农村艰苦的生活相比,校园的生活条件依旧简朴,可已经是天壤之别,有图书馆、有实验室、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生。
他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翻阅大量书籍,对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从事相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执教期间,何家庆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很少参加同事之间的社交活动,在这个时候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家庆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满足于此,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精髓,必须亲自去大自然中探索。
于是提出探索大别山的计划,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的植物资料,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想要实现这一梦想并非易事,考察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何家庆的工资微薄,远不足以支持这样的项目。
这个时候他想到父亲说的一句话,人要懂得感恩社会,要回报党和人民:“你是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长大的,将来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人民做实事。”
也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这一次大别山之行,为积攒考察经费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每天的饮食都是简单的米饭和青菜,即便结婚也没有花太多钱,一切从简只为省钱。
经过八年的积攒他最终凑够4000元,与预期的经费还差2000,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何家庆再等下去了。
不畏艰难的扶贫之路1984年35岁的何家庆,带着这笔微薄的积蓄,踏上前往大别山的考察之旅。大别山绵延千里山高林密,许多地方人迹罕至,考察之旅充满艰辛和危险。
225天的考察何家庆步行12684公里,采集3117种植物标本,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次壮举,为国家的星火计划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大别山地区的农民寻找到脱贫致富的可能性。
1987年他被派往安徽省绩溪县挂职担任副县长,对于这个安排本来是拒绝的,可一听哪里是贫困县当即答应下来,决定利用自己的研究推动科技扶贫,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
绩溪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经过一番调查,何家庆找到适合绩溪发展的农业项目,发现魔芋最能够带动当地的发展。
绩溪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湿润土壤贫瘠,魔芋喜湿耐瘠薄,种植时间短、产量高,非常适合当地推广。
何家庆很快提出科技扶贫的概念,老百姓已经习惯传统的工作方式,对于这种科技扶贫的理念并不上心。
他开始频繁走访农村,和农民们同吃同住,了解并向他们宣传自己的理念。不久之后何家庆选定31个试验点,开始推广魔芋种植,还自费开设培训班向农民传授魔芋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为了让农民相信种植魔芋的好处,每天亲自到田间指导,和农民们一起劳作。在他的带动下试验田的魔芋长势良好,收获季节500亩魔芋田获得大丰收,最高产量达到每亩7000公斤。
这一丰收让农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他们对何家庆的科技扶贫充满信心。有资料记载,何家庆在当副县长的3年里,有697天是庄稼地里渡过的。
结束在绩溪的工作,何家庆马上辞职回到安徽大学任教,并为下一次西南之行做准备。
1998年何家庆已经50岁,决定独闯大西南推广魔芋种植,这一次经费一共是27720元,这些钱都是他平日里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妻子和儿女都不知道。
制定好详细的计划,准备足够的物资,很快就踏上艰苦的旅程。由于没有固定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时间都依靠步行,每天跋涉数十公里穿越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这次西南之行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上述的这些仅仅只是九牛一毛,
一路上经历17次车祸,多次面临生命危险,被蛇咬伤、被山洪卷走,饿的不行的时候还向村民讨要过猪食,甚至被骗到深山挖了一天矿石。
尽管如此他从未想过放弃,依然坚持推广魔芋种植,靠着毅力和信仰走访西南地区的多个贫困县,向当地政府和农民宣传魔芋种植的好处并亲自教授种植技术。
在他的努力下西南地区的许多农民种植魔芋,逐渐摆脱贫困,这次西南之行历时305天,得到他教授魔芋种植技术的人足足有2万多。
重归安徽大学1998年何家庆结束西南的扶贫之行,回到安徽大学,由于旅途中的钱财被偷只能一路乞讨回到合肥。回到家时家人几乎认不出他,骨瘦如柴、满头乱发,仿佛从地狱里爬出来一样。
后来这件事情被曝光,何家庆成为全国知名人物,可他并没有因为这次艰苦的经历而改变初心,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继续投身于教育与扶贫事业。
把在西南地区积累的经验整理成册,撰写多篇有关魔芋种植的论文,出版多部有关植物学的专著,积极申报多个与魔芋相关的专利,将专利技术无偿分享给需要的农民和企业。
有人认为他好好的福不去享,偏偏要去深山中去吃苦,何必这样“标新立异”呢?就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理解,但只有何家庆内心清楚,他始终忘不了父亲的那句话:“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要为人民做事。”
人生晚年,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何家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继续探索新的扶贫项目。2013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他担任植物标本室主任。
这一次他同样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工作,而是再次走向田野开展新的扶贫计划,不辞劳苦亲自前往偏远的贫困山区,指导农民种植栝楼并帮助开拓市场。
2019年,何家庆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其实这件事情早在三年前就知道了,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念念不忘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民。
同年10月何家庆因病去世,去世的时候依然在关心农作物的长势......用一生践行“为民服务”四个字。
现如今,何家庆虽然离开这个世界,但他所倡导的扶贫理念和技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续造福一方百姓。
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他本可以凭借魔芋种植技术四处开讲座赚钱,却选一条最辛苦的路......临终前,何家庆曾对女儿说,这辈子对得起人民,却对不起你和你妈妈......
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