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改编自 20世纪90年代震惊全球的“Bre-X金矿诈骗案”。
1993年,加拿大小型矿业公司Bre-X宣称在印尼加里曼丹岛的布桑地区发现储量惊人的金矿,声称含金量高达2克/吨,后续更虚报至4克/吨。公司股价从每股30美分狂飙至最高286美元,市值一度冲上44亿美元,吸引全球投资者蜂拥而至。然而1997年,独立审计发现岩芯样本掺入金粉伪造,真相曝光后股价暴跌归零,数万人血本无归,被称为“矿业史上最大骗局”。
影片将真实事件的官僚腐败、资本嗜血浓缩为更戏剧化的叙事,强化主角的悲剧性与讽刺性。现实中Bre-X骗局无人入狱(因核心人物死亡及法律漏洞),而电影让肯尼入狱却逍遥海外,暗喻资本罪恶往往游离于问责之外。这一事件至今仍是金融欺诈与群体癫狂的经典教案。今天介绍的这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一事件改编。《金矿》Gold | 豆瓣8.2
落魄的矿业勘探者肯尼·韦尔斯(马修·麦康纳饰)家族曾经营一家小型矿业公司,但因行业萧条濒临破产。他每晚在酒吧借酒消愁,试图重振家族辉煌。一次宿醉中,他受到早年发现金矿的梦境启发,毅然抵押房产飞往印尼丛林,寻找地质学家迈克·阿科斯塔(埃德加·拉米雷兹饰)合作探矿。迈克曾是天才地质学家,但因酗酒和不羁性格被主流行业抛弃。两人达成协议:肯尼提供资金,迈克负责勘探技术。
历经疟疾肆虐、资金枯竭和团队濒临解散的危机后,他们在一处偏远河流中发现高纯度金矿样本。消息引爆全球资本市场,肯尼的公司市值狂飙。华尔街投行、媒体和政府纷纷示好,甚至印尼将军也以权势入股。然而,随着迈克神秘失踪和采矿许可迟迟未批,金矿的真实性引发质疑。
调查记者揭穿骗局:所谓的金矿样本实为伪造,迈克不过是利用了肯尼的执念,通过空壳公司制造虚假交易套现。真相败露后,肯尼因诈骗罪入狱,却通过提前转移的非法资金在出狱后隐姓埋名,继续纸醉金迷。影片以倒叙手法展开,肯尼在影片开场即以臃肿油腻的中老年形象出现,暗示其堕落轨迹。金矿泡沫的破灭最终成为一场对资本主义贪婪的绝佳隐喻。斯蒂芬·加汉的《金矿》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狂欢的辛辣解剖。
影片以“淘金热”为切口,揭示了一个幻觉驱动世界的寓言:当谎言成为资本流通的货币,真相不过是利益链条上的可替换零件。摄影指导罗伯特·艾尔维斯用泛黄的色调营造出资本世界的糜烂气息。雅加达贫民窟的湿热雾气与华尔街道琼斯指数的冰冷电子屏交替出现,暗合全球资本流动的暴力性。大量手持镜头聚焦角色面部特写,展现欲望如何扭曲人性:肯尼在发现矿藏时扭曲的笑容,与他在法庭上空洞的眼神形成残酷对照。布鲁克海默的爵士配乐则暗藏反讽,当华尔街举杯庆祝“金矿神话”时,轻快的旋律恰似一首资本安魂曲。
影片中,金矿真实性的悬疑始终未被解答。迈克伪造的不仅是岩芯样本,更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机制——媒体报道、股票代码、合同文书共同编织出一个无需实体支撑的价值网络。这恰恰对应着2008年金融危机中“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本质:当虚构的收益预期成为交易标的,现实便沦为可抛弃的冗余数据。印尼将军对肯尼的勒索、投行高管的受贿,则揭示全球化链条中权力与资本的共生关系,每个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导演通过对“西部淘金精神”的戏仿剥离美国梦的迷思。肯尼办公室墙上挂着19世纪淘金者照片,暗示其动机的本质是家族荣耀的执念,而非纯粹财富欲望。当他在印尼丛林高喊“我们会改变世界”时,实际已沦为自我催眠的囚徒。影片最惊悚的时刻出现在结尾:因欺诈入狱的肯尼通过离岸账户重获奢靡生活,他凝视镜头的独白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对观众的挑衅——这个被资本异化的幽灵,恰恰是被时代选中的人格标本。
作为新自由主义崩溃的切片,《金矿》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类型片外壳包裹哲学内核。当肯尼捧起伪造的金砂时,他触碰的不仅是谎言,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我们从未停止为幻觉押注。
导演: 斯蒂芬·加汉
编剧: 派屈克·马塞特 / 约翰·津曼
主演: 马修·麦康纳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寇瑞·斯托尔 / 托比·凯贝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6-12-29(克罗地亚) / 2017-01-27(美国)
片长: 121分钟
观看平台: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