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骂南渡偏安的宋高宗赵构:天良丧尽,不是人

七两情 2022-11-17 22:42:57

宋高宗赵构虽然偏安于江南临安,建立了南宋,延续了宋朝的血脉,可是历史上,对他的行为不齿者多,赞成者少。

600年后的清国皇帝乾隆,在读北宋末年的忠臣宗泽(去世后,谥号忠简)文集中,读到宗泽在赵构南渡后,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期间,给赵构的二十四封谏议返回东京汴梁的奏书后,禁不住对赵构大骂。(见乾隆所写《读宗泽忠简集》)

乾隆写道:偶然读了读宗泽的文集,对他上书赵构要求回驾汴梁的奏书不忍释手,读完后,统计一下,这样的奏书竟然有二十四封。可是赵构却对宗泽的奏书漠然不顾。从赵构南渡到如今(乾隆时)已六百多年,可人们每次读到宗泽的奏书,都会赞赏他的血性热诚、远见卓识、孤直忠心,以至要落泪。

可那时的皇帝不从忠臣之谏,只听屑小人臣之言,心怀优游偏安之计,对宗泽的奏书置之不顾,这样的人还有人心吗?最终导致放弃中原国土,抛弃中原百姓,还恬不知耻地说:我能延续赵氏一脉于余杭。

——唉!人到了这种地步,就真的成了不知五伦之事,天良丧尽之人啊!

(古时,五伦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还有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八德,是古时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虽然这其中有赵构受汪彦直、黄潜善二人煽惑、怂恿言论的影响,但如果赵构本人没有偏安之心,有大作为的雄心壮志,汪、黄二人的言语怎么能让他动摇呢?

以至到了后来,秦桧一意主和,却被称为一德,看来秦桧也早摸透了赵构的心思了。

有人说,宗泽的心虽然是忠诚可嘉,但按当时的南北形势,以金国的强大,南宋真的能借助中原百姓的反金之心,取得胜利吗?应当说恢复中原的胜败确实很难说。

但是,复仇是主要的,而兴复宋土是次要的。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不复仇,决不收兵。

对于高宗赵构来说,即使是光脚步行也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复仇复国,不管他是输赢胜败。

可他却“居临安,玩湖山,称侄于仇”,只不迎接回来了徽饮二帝的两具骨骸,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还能有这样的“人君”!

——乾隆骂赵构这段,我看着也过瘾,解气。虽然赵构的庙号也是高宗,可他这个高宗,和乾隆这个高宗一比,差得太远了。这个窝窝囊囊的皇帝,除了陷害忠良之外,摇尾求和之外,不会干点别的,骂他就对,只可惜,骂不会起任何作用!

2 阅读:90
评论列表

七两情

简介:断地自我改变,只为能跌跌撞撞读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