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震撼的话题——山东那边,十万人的铁饭碗,说变就变了!前两天,山东省人社厅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则重磅通知,关于事业单位转企的改革措施,直接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
这通知一出来,大家伙儿都看到了,那些经省政府批准要转企的单位,事业编制要收回,里面的工作人员得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和我们这些打工人一样,得靠本事吃饭了。而且啊,这次不搞区别对待,老人新人一视同仁,不想干的,领了赔偿金就可以走人,编制这东西,以后可就不再是护身符了。
我数了数,这次涉及的单位有79家之多,像设计院、招待所、印刷厂这些能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在列。网上这舆论啊,出乎意料地支持声一片,还有人呼吁全国推广呢。
其实啊,早在这事儿之前,就有朋友问我,铁饭碗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这事儿啊,真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哪个领导能拍板决定的。关键得看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治理能力。就拿山东来说,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65亿,但支出却高达1.26万亿,这中间的缺口可不小。很大一部分财政都用来供养公职人员了。
再给大家说个数据,今年6月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缴公积金的人数就有4835万,国企还有3065万,加起来快8000万了。这还没算上临聘人员和体制内的退休人员,保守估计财政供养的人数得超过8000万,比英国全国人口都多!
平均下来,每16个中国人就要供养一名公职人员。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能赚钱,这负担还能扛得住。但经济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么大的财政开支就成了难题。所以啊,精简机构、优化编制,势在必行。
山东这次动了真格,精简了79家单位,涉及十万人。河南也不甘落后,今年四月份就提出了省直属事业单位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精简,事业编制减少不低于30%。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单位转企后能活下来吗?里面的人怎么办?其实啊,这得靠市场说话。有本事的,到哪都能发光发热;混日子的,到了社会上自然就得自己找饭吃了。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提升了编制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一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0年代我们也经历过类似的改革阵痛,有些国企一脱离保护伞就活不下去了。但正是这样的改革,让我们的经济更加灵活、更加有活力。如今,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再次踏上了这条必经之路。希望每一位身处变革中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