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代周报等媒体对32个城市地铁公司的业绩进行了统计,发现仅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5个城市的地铁运营扣除地方政府补贴后仍盈利。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地铁建设与运营成本的关注。然而,更广泛的讨论应该超越盈利与否这一指标,而是对城市地铁运行效果的全面评判。
全球范围内,据统计有90%的地铁线路都在亏损。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即便在一些拥挤的地铁线路上,也难以想象它们居然是亏损的。北京地铁6号线、上海地铁9号线、广州地铁3号线和深圳地铁5号线等被评选为最“挤”地铁,然而它们却面临着亏损的困境。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红昌指出,全球范围内,只有极个别城市如香港可以通过票价实现主营业务盈利。地铁公司的票款与商业收入难以覆盖成本,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依旧较高。这表明地铁公司赚钱并不靠主营业务,而是依靠副业。然而,国内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政府政策支持与优质资源注入的条件,使得地铁公司进行多元业务探索的前景堪忧。
尽管地铁亏损在世界范围内是常态,但这也凸显了城市地铁运营成本的复杂性和挑战。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属性,它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审视地铁运营成本,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