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从一名专注于摄影的工作者,转身成为了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的导演。
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便是《红高粱》,这部影片不仅开启了他导演生涯的新篇章,也为中国电影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为了能将剧本中的高粱地场景真实再现,张艺谋选择了山东这一极具当地特色的地方。
他以800元的价格买下了《红高粱》的剧本版权。
在1987年,这笔费用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毕竟当时普通职工一年的收入也才刚过千元。
可想而知,作为新任导演的张艺谋对此自然倾注了异常的热情与心血。
他的拍摄风格以美丽的场景而闻名,但在讲述故事方面仍显稚嫩。
为了迎合自己的审美需求,他向工厂申请了4万元的专款,用于构建电影需要的场景。
这段过程中,张艺谋显然对高粱地有着无限的期待。
然而,这片高粱地不但戏份重要,更是影片情感营造的核心。
于是,他于山东乡下实际租下了100亩土地,专门种植高粱。
初次执导的张艺谋用3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了土地,总共花费了3万元。
但由于没有农业经验,他选择与当地农民签订协议,让他们负责种植。
在他看来,这是两个方面双赢的合作。
他为农民提供种子和化肥,还给予工钱,只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照顾这片高粱地。
拍摄结束后,所有的高粱将赠予当地200位农民,而土地则返还给生产队。
张艺谋认为,为农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们会满怀感激来参与这场合作。
而他也以此为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选演员和剧本撰写上。
几个月过去,张艺谋突然想起来查看高粱地的生长情况。
当他从外地奔回乡下,眼前的情景却令他大为震惊。
他发现农民们将他所提供的优质种子和肥料,竟然全都用到了自己的地块。
而这100亩地所用的,只是劣质的种子。
没有定期浇水、施肥,造成了高粱地的惨状。
尤其是在1987年的干旱天气中,情况更为严峻。
此时的高粱地稀稀疏疏,根本不符合拍摄要求。
张艺谋暗自懊恼,愤怒地意识到这片高粱地绝对不能用。
事情发展至此,他也只能请人联系当地政府,寻求帮助。
不得不说,县委对此事相当重视。
他们特意批准了5吨化肥,用于这片高粱地的改良,同时也调动了消防车,为其浇水。
当地村里还召开了大会,告知农民们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指示他们必须确保高粱地的生长。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巨额投入,最终高粱地的情况才稍有改观。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符合拍摄标准的高粱地也仅有二三十亩。
在后来的采访中,张艺谋更是愤愤不平地提到,自己只能亲自盯着高粱地。
他不得不派人监测,确保化肥用于这100亩地,而不被农民私自拉回自家用。
可即使这样,也依然发现有农民违规行为。
这使他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记忆中的张艺谋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情绪颇为激动。
在其中几次采访中,他忍不住爆出脏话,足见当时面对的无奈与愤怒。
高粱情结中的人性与矛盾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农民的态度显得相当复杂。
影片中的农民有着他们的优点与缺点。
例如,面对日本人的暴行,罗汉大哥选择不顾性命去为伙伴报仇,展现出勇气。
另外一方面,虽土匪头子秃三炮做过许多坏事,但他相对坚守不伤害女性的底线。
从某种程度上,这些角色都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与挣扎。
然而,农民们的缺点同样明显。
男主因为爱恋女主,竟然杀掉患有麻风病的酒庄掌柜,夺取其财产和妻子。
秃三炮及其手下本是农民,却为了贪图利益选择绑票杀人,深陷各种罪恶之中。
女主的父亲因一头驴子,竟然将女儿嫁给身患重疾的掌柜,令人可悲可叹。
即使较为正派的女主,只与轿夫男主见过一面,随后的发展却在高粱地中展开。
这段情感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微妙。
秃三炮的小伙计为了活命,放弃了人性,宁愿服从于敌人命令,给同伴迎来了惨痛结果。
这样的情节不仅令人唏嘘,更让人深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冲突与道德抉择。
因此,《红高粱》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导演张艺谋对农民复杂的情感。
他既渴望在电影中呈现角色的真实与坚韧,同时又无法逃避人性存在的缺陷与阴暗面。
结语电影《红高粱》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复杂情感与个体挣扎。
在电影艺术的表达上,张艺谋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探讨。
这一过程中,他本以为能获得良好的合作,然而却因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屡屡遭遇挫折。
自然,这位导演的努力与设计在影片中体现在了人性的多面理解。
而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土地与人、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深邃纠葛。
这正是《红高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核心所在。
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底层的挣扎交织在一起,让这部作品成为众多观众心中长久的记忆。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各种困境与冲突,我们又该如何在生活中选择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