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月尽,上学的上学,务工的务工,乡村又回归寂寞。经过“年”的滋润,人胖了,头发也长了,临行前,有人走进理发店,剪去一头高耸,也有人,固执地秉承着祖训——正月不理发。
从我记事起,乡间就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好像,全国很多地方都如此,据说,“剃头死舅舅”,即便到了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依旧有人死守“真理”。这些天,网上还流传着外甥跟舅舅拜年的段子——以“剃头”为由,争得舅舅不少红包。
“正月剃头死舅舅”,当然是无稽之谈,舅舅的命运,跟外甥剃头之间,无论如何都扯不上任何关系。那么,这个代代流传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话说清军入关,大清为了加强统治,推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方略,对汉人实行“剃发令”——将头前部四周头发剃光,只留中间一块,并留一个大辫子。剃头是剃头匠的营生,要想全国发型一致,必须从剃头匠下手。
于是乎,剃头匠被被召集起来,统一培训,接受新发型业务学习。单靠剃头匠来实施,注定不能成功,毕竟,汉人的头发自古以来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发与命同等重要。清政府又发布命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哪怕政策如此,全国各地的汉族同胞依旧强烈反抗,只为留下头发。皇帝大怒,面对汉人的反抗,清政府用血腥暴力,强制推行“剃发令”,一时间,各地腥风血雨,无数汉人被杀害。生死面前,头发已不再重要,众人依了命令,统一发型。
虽然剃去了头发,但反抗从不停歇,“正月不剃头”就是一种民间的共同反抗,以此表达对前朝的怀念,意为“思旧”。动荡的时代,残酷的镇压,“思旧”二字断然不能提。那么,如何在民间传播?文人自有办法,通过谐音转换——将“思旧”变为“死舅”。
由此便有了“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意思明了——正月不能剃头,不然的话,舅舅将会遭遇不测。既避开了“思旧”二字,又达到了在民间流传、让大众正月不剃头的目的。从源头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诅咒,利用诅咒的方式,引导大众“思旧”“思前朝”。
说到这,“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也就真相大白了。可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广为“流传”的“祖训”时难改变,几百年过去了,很多人依旧坚守,并不断流传。甚至,即便到了当下,也有很多人“现身说法”,说谁谁谁在正月了剃了头,结果舅舅真就不测。
人口基数那么大,偶然或者碰巧都不足为奇,断然不能用“偶遇”去证明“正月剃头死舅”。“正月剃头死舅”,终究只是特定环境下的“对策”,这种约定俗成的“讹”,早该随远去的时光的一样,化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