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多了,这也使得现在很多“润人”都成了大伙日常闲谈的笑柄。
这些人总以为自己润出了国外就能跻身上流阶级,然而当自己费尽心思去到那里以后,却发现过得还不如在国内,只能各种自我催眠。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的确很多人的想法就是出国一趟,或者只要去到了外国,就能吐气扬眉一番。
这部剧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
嗯,其实谁都知道就是炫耀的意思。
康伯一听就不高兴了,这个何叔以前还要巴结我,现在去了一趟美国就这么神气了?
二媳妇阿婵表示那也是以前的事啊,人家的儿子现在在美国喔,你有儿子在美国吗?
阿婵这种想法,跟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一样,就是觉得能去国外旅游一趟,或者能在国外定居,就有多么多么的高大上。
实际上,那个年代国内经济还没发展起来,加上很非常多的公知一直在宣传国外多么的好,因为不是网络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很有限,所以真的很难怪责普通百姓有这种想法。
康伯虽然嘴上不服气,但内心也是很郁闷,毕竟他是个很爱面子的老爷爷,于是晚上跟康婶一合计,咱们不是有个叫秀姑的亲戚在美国吗?写封信给她,让她请咱们去美国一趟。
于是,康伯就在家里物色谁最适合陪同两位老人家赴美,接下来这段情节很有意思。
康伯一开始说开会啦,儿子儿媳们全都没理,气得他直接喊了一句难道你们都不想去美国了吗,一瞬间家里的人全都围起来了。
后来,媳妇们还各种变得勤劳之类的,反正就是想打动康伯康婶选择自己。
大佬光夫妇是全家最老实的,阿光对去国外没什么想法,表示把机会留给弟弟们吧,然而老婆香兰的态度却相反。
其实香兰在剧集里的人设,也算是康家最贤惠的媳妇了,但即使这样,在这段情节里也依然忍不住想用尽各种方法争取出国,要阿光去说情,还差点吵架。
因为老公阿耀不在,三嫂幸子亲身上阵,自己到各家房门里偷听。
不管是老实安分的香兰,还是精明的商人二佬一家,还是见过世面的女强人幸子,通通都非常渴望去国外。
显然,这些是导剧组特地设计的,一来是为了让结尾的反讽效果更好,二来也是表现了当时真实的情况,真的不管是百姓,商人,还是自视甚高的事业人等等,很多都是想着去国外一趟自己就成人上人了,无一例外。
于是一行三人就这么飞去国外了,然而回来后的景色却有点不同。
康伯,康婶,幸子三个的一副劳累的样子拖着行李往家里走,但路上一碰到街坊马上就提起精神挂上笑容表示,美国好玩啊,我们在那边如何如何的。
到家以后,三个人马上就瘫在椅子上了,阿婵问怎么回事,三人马上大吐苦水。
康伯表示,那个秀姑是在美国,但其实她住的只是乡下地方,离最近的超市都十万八千里,非常不方便。
康婶表示去到那里,语言不通,看电视又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根本无法交流,早就想溜了。
幸子表示,而且那个秀姑,天天让我们给她做饭,做各种不同的菜式,还要打理她种的花草什么的,累都累死人了,就像个佣人一样。
不得不说,导演编剧的这几点反讽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适用。
康伯的吐槽,其实就是说明总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横渡大西洋去到美国以后,就可以像电视剧看到的那样住豪宅,别墅或者小区,可以经常去市中心夜夜笙歌,过上好生活。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你只能蹲在一些山卡拉的地方而已,即使是现在的很多润人也是这样。
什么?如果是英语很好的人会怎样?实际上如果真的有学识有实力,在哪个国家都能吃得开,但很多想着润出去的那些人,大多跟“学识”“能力”这两个词是没多大关系的。
他们只是想着把自己的失败推给环境,想着去到一个新地方自己就能变成人上人而已。
幸子的吐槽就更有意思了,就是表示一些润人出去以后,实际上大多也只能在唐人街之类的地方,给说着同一语言的华人们打工,而且干的还是一些在他们眼里很低下的工作。
突然想起了那些润人洗碗工们的故事。
更绝的是,幸子在美国买回来的各种产品,背后都写着“中国制造”。
这脸打得是很响。
然而,康伯跟幸子为了面子,还是各种打电话给朋友街坊们炫耀,表示自己去美国旅游得很快乐之类的。
这是不是跟那些润出去后过的日子更苦,却总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过得很好的润人们很像?
实际上,这两集即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不会过时,甚至还可以说很“紧贴时事”。
不得不说,当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是真的很超前,也难怪那个时候这部剧集那么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