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推进矿山修复重塑绿水青山

湖北日报视频 2024-06-04 11:20:34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姜雪飞、张九君、王琴)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保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五一”期间,位于海拔1600米的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六柱垭景区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芝樱花竞相绽放,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徜徉花海,尽享美丽风光。

“来了以后感觉心情特别好、舒畅,看到这一片花海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来自山东济宁的游客高美丽高兴地说。

如今的旅游胜地,曾经却是因过度采矿而满目疮痍的废旧矿山。在保康县,很多如黄龙观村一样依托磷矿资源粗放发展的山区村,正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逐步走上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控制资源消耗,黄龙观村用10年时间,先后三次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昔日的废弃矿区被改造为集休闲旅游、田园采摘、现代农业、高山运动等于一体的田园景区,目前正在全力冲刺创建5A级景区。

“我用自己的房子开了个农家乐,一年可以赚十几万元。以前我们搞矿灰头土脸,现在搞旅游发展好了光鲜亮丽。”保康县黄龙观村六柱垭景区农家乐老板李晓丽说。

保康县尧治河村是磷矿开采区,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余个,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经过30多年的开采,绝大部分矿洞被封闭废弃。

如何找到废弃矿洞循环利用的新路?从2016年开始,尧治河村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矿洞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废弃矿洞正成为尧治河村的宝贵资源和绿色资产。

“我们已经开发利用了近20公里的矿洞带,‘矿洞经济’正成为我们尧治河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据专家预测, 52公里的矿洞带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年利润可达5亿元。”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

修复矿山生态,重现绿水青山。在马良镇旦江磷矿点,新洋丰集团保康竹园沟矿业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正有序推进。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经营2年来,已累计用于矿区边坡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投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改变了以往先生产后治理的粗放管理模式,边生产边治理,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保康竹园沟矿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蔡旭亮说。

目前,保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已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0个,累计投入资金9100万元,修复治理面积2500亩,完成沮河流域23家砂场生态修复,复垦土地207亩,植树复绿183亩……

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网红旅游打卡地,一块块金字招牌承载着山区人民的憧憬与希望。

“我们按照‘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总体要求和‘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生态修复治理原则,分类施策,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化融合的治理模式。对有主矿山,本着‘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督促矿山企业修复治理;对无主废弃矿山,或者政府兜底,或者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治理修复,有序推进露天废弃矿山生态整治,让露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助力乡村振兴。”保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杨先周介绍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