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个短视频引爆了我的朋友圈。
一位外网博主站在满是人潮的电影院外,试图向路人推销《美队4》的票。
他手里举着一张自制海报,上面写着:“比中国动画更精彩的超级英雄电影!
”结果经过的人一句话噎住他:“可《哪吒2》票房都过120亿了呀?
”这一场景虽然搞笑,却也让人忍不住深思:为什么一部中国动画电影的走红,会让人急得“打广告”?
《哪吒2》的确火了,不仅国内爆满,它的票房已经高居全球影史前十。
关于它的热度,从国内到国外,不断出现质疑甚至抵触的声音。
它不过是一部动画,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害怕呢?
说到《哪吒2》的票房,可能有人觉得数据太高有点不真实,但实际上,它确实重新定义了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截至目前,它在全球的累计票房突破120亿人民币,不仅进入了全球影史票房前十,还可能继续攀升。
国外很多票房排名网站甚至没有将《哪吒2》的中国票房完整统计进去,只列出了微不足道的几百万美元。
无论怎么低估,在全球范围内,它就是那么火。
这部电影凭借中国市场在票房排名上压住了无数被奉为经典的好莱坞影片,例如《复仇者联盟3》和《星战8》。
有人或许会感慨:“这只是一部动画,怎么可能超越这些巨作?
”但事实就是事实,它的成功是扎扎实实的。
而根据业内预测,《哪吒2》最终票房很可能突破157亿,甚至冲击总榜前三的位置。
一个中国的神话人物电影走到这个地步,确实前所未见。
也难怪,有人会觉得不适应,甚至开始“酸”。
如果说《哪吒2》的票房是一路高歌,那么同期上映的《美队4》则有些“压力山大”。
它在北美的票房表现还不错,但一离开自己的主场,成绩就不那么亮眼了。
在中国市场,它的首周票房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人民币,而在其他几个主要电影市场,比如英国、韩国、法国等,表现也乏善可陈。
这场“较量”背后反映了什么?
或许并不是电影本身的好坏,而是全球电影市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曾经我们习惯了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那些炫目的特效、大场面的动作戏都让人感觉值回票价。
这几年逐渐有了变化。
一部分国产电影开始扛起了“大制作”的旗帜,尤其是像《哪吒2》这样的作品,不仅视觉效果震撼,还能打动观众的情感。
有人感慨,好莱坞的套路难免有点“审美疲劳”了。
而对于一些老外来说,见到中国电影走出这样一条路,可能难免感到不安。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长期霸占的地位被后来者撼动。
但无论如何,市场的选择从来不会骗人——观众们会用真金白银投票。
《哪吒2》的票房成功或许是一个里程碑,背后却不是运气。
事实上,这部电影所代表的,是国产电影几年来深入打磨质量的一种体现。
这部动画耗时五年,画面和技术团队几乎是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
有些视觉细节,仅仅几秒钟镜头就需要数个月时间制作。
而导演也拒绝了一切关于降低成本的妥协,始终坚持将制作经费砸到影片本身,而不是过度追求演员片酬或营销噱头。
这种专注于内容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真正的诚意。
此外,《哪吒2》大胆改编传统故事,不墨守成规。
它在经典的中国神话元素中,加入了适应当代审美的创新设计。
譬如,哪吒的自我反抗形象更加鲜活,让如今的年轻人也能找到共鸣。
这些内容不但吸引了国内观众,对一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观众来说,同样有一种新鲜感。
因此,它能从国内走向国际,也是必然。
在电影被国际市场热议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多深意。
有人觉得,《哪吒2》的全球热度含金量不足,因为大部分票房是由国内贡献的。
事实真的说明了什么吗?
就像导演吴京曾经在《战狼2》被质疑时所说的那样:“难道中国人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
其实,从《哪吒2》开始,我们为国产电影正建立起一个新的自信。
它让每一张电影票都“实打实”,完全依托自己的观众市场就能够跻身全球。
再也不是只能靠“引进好莱坞大片”来撑起电影产业了。
未来,我们甚至可以期待有更多优秀国产电影,能够让国际观众熟悉我们自己的故事。
《哪吒2》的成功,或许不只是国产动画的一次突破,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在全球所拥有的潜力。
它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票房的数字,还有一种面对外界竞争时的从容自信。
电影市场从来就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哪吒2》让更多人明白了,好的内容可以突破文化差异,真正触动人心。
也许未来,我们再看到大街上手举广告牌的那位博主时,他推销的电影,不再是“比某部国产电影更好”,而是“和某部国产电影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