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前留下一锦囊妙计,保蜀汉几十年无忧,却被嘲笑了上千年。
关于蜀汉国家对汉中这一块地盘的军事防御部署上,一直有一个争论。因为蜀汉末期,统管军事的头头姜维曾对汉中军事防御部署做过一个调整,而且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调整,如果给姜维的部署方案取个名字可以叫“敛兵聚谷”,而从魏延时期就留下的部署方案取个名字可以叫“实兵诸围”。
《三国志》记载了很大的一段: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原文太多且复杂,具体到底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汉中地区整个地形,中间是平原地带,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平原地带才适合老百姓居住嘛。然后汉中通往天水,通往长安,有很多条山路,都是崇山峻岭,且这么多山路各有各的陡峭,有的可能平缓点优点可能90%那么陡,比如魏延建议过的子午谷奇谋,肯定陡峭的一逼。
而不管从天水去汉中,还是长安去汉中,军队都要经历一个做功,先上山再下山的过程,中间要走很多栈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汉中守备方,可以在各处山路下山进平原的路上,设置很多很多的军事防御据点,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大小据点若配置得当,有些小据点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小据点上十几个士兵就可能射杀几百人。而且据点多,哪怕一个小据点沦陷了或投降了,还有很多个小据点可以迟滞敌军行军的速度。
姜维的“敛兵聚谷”说白了,就是放弃小据点,把兵力集中在大据点,大据点就是汉城、乐城等等,相当于先把敌军放进来下山到了平原地带。
好处是凭借险要大据点挡住敌军,敌军长时间攻不下后会疲惫,大据点兵力集中可以争取打歼灭战。坏处是敌军轻松进平原,攻大据点会非常凶猛,万一大据点有人投敌,敌军会直接杀入破之,汉中将直接失守。
而魏延留下的锦囊妙计是“实兵诸围”,意思就是把兵力分散,大小据点全部铺满士兵,小据点10几个士兵,中据点几十个士兵,大据点几百个士兵。好处是一步步迟滞敌军速度消耗敌军且消耗粮草,一个据点没了后面还有很多个,坏处是兵力分散无法大规模打敌军一个歼灭战。
而事实是,蜀汉末期汉中防御部署就应该采用魏延的方案“实兵诸围”,不能再妄想打歼灭战了。
从219年开始魏延守汉中以来,就已经为蜀汉部署好了“实兵诸围”这一防御方案,244年兴势之战王平就是按照魏延的锦囊妙计击退了曹爽十万大军。可惜魏延这样的军事将才却因为“哈哈哈哈谁敢杀我”却被嘲笑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