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最早出现在汉代,至今有着千年的历史。
腊八节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还能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琐碎和甜润,而且腊八节盛行着多种传统习俗。
人们在临近腊八节的时候,家里就会提前备齐材料,节前每天都会散发出诱人的食物香味,并不受天气影响,就连寒冷的冬天,也热闹非凡。
喝腊八粥。
腊八粥是人们在腊八这天一定要吃的食物之一,人们先会研制好粥的材料,然后将提前用好的水泡过,等到腊八节这天才会开始制作,并且这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泡过的谷物、豆类、果仁等,得在专门的石磨上进过精磨过后才能做成粥,所以,家里的女人们会提前将食材准备好,到了腊八节当天,她们会像是进行祭祀一样,将这些材料恭敬地放在灶台上。
按照顺序加入到锅中,再加入清水,随后点燃炭火开始煮粥,一锅腊八粥需要大半天时间,它们在灶台上先是沸腾一阵,然后又开始随火候慢慢煮制。
腊八粥最先是由寺庙传出来的,古代人们过腊八节不仅是庆祝冬天尾声,也是祭祀冬天神灵的节日,希望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能保佑农业作物丰收,所以寺庙也将祭祀冬天神灵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这其中就包含寺庙每年都要为神灵准备贡品,人们为了保全这些贡品进行祭祀,寺庙教育着人们要慢慢熬制食物,让香味能更好地散发出去,把献给神灵的食物制作得更好一些,人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庇佑。
这个习俗逐渐变得更加宽泛,人们熬制的祭品也越来越简单,本来是熬制肉、蛋等贡品,后面逐渐演变为熬制简单粗糙的粥,这些东西人们自己平时也不吃,但是拿来祭祀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样之后,腊八粥就正式成为了腊八节的一道重要食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并且民间对于腊八粥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和经验分享,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里面拥有多种不同的杂粮。
既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腊八粥自然也有着代表意义,在古代时期,人们什么都缺,更别说一日三餐吃得饱,更不知道什么叫营养均衡之类的事情,所以腊八粥帮助人们改善家庭条件和身体状况,是它最重要的一层寓意。
吃腊八面。
在陕西地区的人们,在过腊八节的时候,会盛行吃一种叫做“腊八面”的面食,除了人才说,因为快到腊八节了,家里的女人首先就会把面团和好,放在炕上醒面之后再进行操作。
家乡的人流行说有“无论贫富贵贱,过了腊八是一家”的说法,就连家里条件不好的家庭,也舍得多花这功夫多花这精力做面条,这甚至还成了一种体现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
所以还没到春节的时候,这些家中的孩子先是不愿意吃自己家的腊八面,每天都能看到别人家吃着,不如自己家做好吃,但是现在还是鼓励着家里的孩子多主动去除夕时亲戚家吃饭,更加讨好亲戚,让自己家能得到更多的红包包。
这样其他地方过腊八节吃腊八粥,而陕西地区则过腊八节吃腊八面,这在很多地方也是一种较为流行的现象,不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还是能让人从中体会到农村人的生活智慧。
同时这种饮食习惯也反映出农村人积极向上的面貌,不管条件好与差,他们还是用自己仅仅能够富足生活的能力好好享受生活,要从日常中获得享受,这是一种难能可贵并且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陕西地区吃腊八面,多数不会配汤,而是直接将各种蔬菜和肉类和面一起拌食。
蔬菜上有菠菜、胡萝卜、大葱等,这些都是富含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物质的食物,所以用它们制作出来的腊八面营养非常丰富,更能帮助身体防寒保暖。
吃八宝饭。
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特色的方言,而流行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福建话,其实就是代表这地段也可以吃一种传统美食,这种美食名字叫做“米饭糯”,指的就是用糯米和红豆制作而成的一种带馅甜点。
不止福建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食品,“省包子”也是东北地区取代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吃八宝饭”影射东北地区别名的说法。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居住其中,而每个民族都有独特风味的美食,所以人们能够通过他们吃上的米包子推测出我国部分我国各个地方特色食品,但是对于“包子”这一说法,有说它代表成熟,也有说它代表完美,还能代表团圆,一句话总结就是包子里包涵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向往。
而大部分地方流行吃八宝饭,也是为了让中国传统色彩再浓重一些。
俗话说造成人们错误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以讹传讹,所以这种情况自然有传播不利的时候,“吃”和“包”读音相近,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是无法直接进行替换的,更不能因为声音相近就影响意思,这样就显得人们文化水平低又无知。
关于中国特色习俗流传下来的故事,最早是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并且随着农业的发展逐渐完善,是那个时代农民用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让他们认为用红豆作为主料制作米饭糯能让自己的生活健康幸福,又象征着对生活美满的祝愿,而米包子与之类似,也是根据这些由来的,只不过取其大部分相近。
如此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是古代人在筵席上下出的经验结晶,又具有实用性更可以当做美味进行食用,所以流传如今,依旧有人坚持,也应该有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