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暖湿”极端事件频发,成都八部门《方案》,应对影响和风险

丁奉聊娱 2025-03-19 04:05:58

暖湿化,是福是祸?如果说曾经“湿润”让成都四季宜人,如今的“极端”是否意味着未来不可预测的风暴。

近年来,成都的气候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气候灾害隐患加剧。这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是否已经为未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成都,曾以“天府之国”享誉天下,四季分明、气候温润。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阴影正逐渐笼罩这座西南重镇。从夏季高温热浪连连打破历史记录,

到冬季罕见的暴雨、寒潮交替侵袭,极端天气正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去年夏天,成都连续高温突破40℃,市民戏称“室外就是一个巨型蒸笼”。

而随之而来暴雨却又在短时间内让街道变成汪洋。城市排水系统承压,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严重内涝。面对气候“反复无常”,成都决策层深感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成都成功入选全国39个试点市(区)之一。

消息一出,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市民乐观地认为,这意味着成都将迎来更完善的气候应对体系,也有网友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成都未来的极端天气会更频繁、更严峻?

为了应对这种新气候格局带来的挑战,成都八部门联合推出了《成都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政策文件,更是成都向未来宣战的一份行动纲领。

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构建起一套成熟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包括极端天气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公园城市形态的全面优化,以及能源与水系统的抗压能力增强。

到2035年,成都的目标更为宏大。不仅要建立起成熟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还要确保重特大气候灾害风险能得到有效应对,最终打造一个真正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化城市。

在这项宏大计划中,成都提出了“十大行动”来落地实施。其中,“涉水安全保障行动”备受关注,毕竟极端降水正成为成都未来最大风险之一。该行动将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保障利用能力,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提升城市的整体防洪抗涝能力。此外,“能源系统抗压行动”则意在构建更为稳定的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减少因极端天气导致的电力短缺问题。这些举措能否真正改变成都未来的气候困境?人们拭目以待。

网友的观点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人支持政府的前瞻性决策,认为只有未雨绸缪,才能确保城市的安全运转。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如果极端天气已成趋势,那么现有的城市规划是否已经落后。

成都的道路排水系统能否真正适应未来的强降雨挑战?能源储备是否足够应对超长时间的高温热浪?值得深思。放眼全球,成都的气候挑战并非孤例。欧洲近年来的热浪、澳大利亚的极端暴雨,日本的超强台风等。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同样的挑战,全球许多城市早已行动。例如,荷兰通过超前的水管理系统构建了“会呼吸的城市”,新加坡则依托海绵城市理念大幅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成都能否借鉴这些经验,在暖湿化的挑战下找到最优解。随着《方案》推进,成都未来的城市规划、能源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将迎来新的变革。这座千年古城,是否能在气候变化洪流中站稳脚跟?这场与自然博弈,才刚开始。

但最终,问题仍然回到了最初——暖湿化究竟是成都的机遇,还是无尽的考验?面对不可逆的气候变化,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0 阅读:0

丁奉聊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