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湖北日报视频 2024-12-17 08:10:19

王义桅

阅读提要

当今世界,赢者通吃、独善其身不但不合时宜,而且适得其反。谋求单方面的绝对安全只会使自己更不安全。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合作做大利益的蛋糕,分享成功的果实,实现共同的发展繁荣。

对待朋友,中国不分大小强弱,凡是爱好和平,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家,都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的“朋友外交”“伙伴外交”也定能在国际社会形成共通、共鸣,实现共振、共情。

十年前,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 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形象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和交友观。十年后,在秘鲁APEC峰会上,经核可,2026年中国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主。

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标志和一道亮丽风景。中国愿本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思路,与各国建立平等、开放、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具有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的鲜明时代特征。目前,中国已经同18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中国愿意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与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几个与以往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不同的鲜明特征:

寻求和平合作。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区域性风险和全球性挑战。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致力于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国与国的交往,注重寻求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为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合作、避免冲突对抗提供了正能量。

坚持平等相待。世界各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贫有富,但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以各国平等为原则,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摒弃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强权行径,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倡导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顺应相互依存的世界大势,契合各国友好相处的普遍愿望,致力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避免了小集团政治带来的各种封闭与排斥。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完全可以建立基于相同利益和追求的伙伴关系,构建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

强调共赢共享。当今世界,赢者通吃、独善其身不但不合时宜,而且适得其反。谋求单方面的绝对安全只会使自己更不安全。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合作做大利益的蛋糕,分享成功的果实,实现共同的发展繁荣。

中国构建伙伴关系的重要实践

伙伴关系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途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也是中国构建伙伴关系的重要实践,这体现在:

成为发展的伙伴。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最重要纽带。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古丝绸之路被阻,欧洲人走向海洋,更让内陆地区和国家边缘化。如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陆海联通、东西互济,互联互通,打造沿线国家、地区发展伙伴关系,消除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南北失衡状况,推动实现共同发展。

成为合作的伙伴。在各国相互连接更为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单枪匹马的英雄,而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大国合作、开放包容,打造合作的伙伴关系,提升了世界的确定性。第二届“链博会”共签署合作协议和意向协议达210多项,涉及金额达1520多亿元,“找朋友”成热词,供应链成为了“共赢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商占比40%。

成为治理的伙伴。“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开放、均衡、包容、普惠的新合作架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治理碎片化难题。

成为和平的伙伴。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促和平,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之一。这在根本上有别于以第三方为假想敌的零和博弈、排他性思维。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认识中国的伙伴观

2014年中欧提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等四大伙伴关系,2023年进一步提出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对广泛意义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西方在底层思维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哲学强调的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受“道”的统摄,追求自然和谐与伦理道德的统一。这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将善与恶、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者、战争与和平对立起来,形成鲜明对比。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即西方社会)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在安全观上,中国传统更注重道德和集体的和谐,从而倡导一种基于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作解决,强调互利共生。而西方安全观则以个体主义、权力对抗和利益竞争为核心。根本的思维方式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的行为模式和战略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转换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在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大系统中。阴阳不仅相对——“一阴一阳谓之道”,相互转换——“极而反,盛而衰”,还可相合——“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这种思维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安全挑战。以辩证思维来看,安全和发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安全和发展如同阴阳两面,不可分割。安全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稳定条件,而发展则持续强化安全基础。同样,危与机也被视为一体,危中藏机,机中有危,危与机时刻处于转换之中,只要把握好机会就能化危为机。这种全面统筹的安全观帮助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有效地应对挑战,推动国际关系平稳发展。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伙伴关系。一是坚定不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逐渐形成“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外交政策理念与正确义利观等原则,展现出中国“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友观。二是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融合而不脱钩”,为大国关系稳定与世界和平作出应有贡献。三是坚持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新时代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身处百年变局,中国更需要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中国是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国家。对待朋友,中国不分大小强弱,凡是爱好和平,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家,都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的“朋友外交”“伙伴外交”也定能在国际社会形成共通、共鸣,实现共振、共情。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