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女主临朝,为什么武则天能保全家族,吕雉死后被清算?

佳霖谈历史 2024-08-04 18:46:43

同样是临朝称制的女主,为什么武则天没被清算,吕雉死后,吕家被灭族了?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吕雉死得太突然了,并且她还只有一个儿子。导致吕氏一族始终无法与刘氏和汉初功臣集团缓和矛盾。

刘邦驾崩后,刘盈即帝位,吕雉为太后。

为了娘家能世代风光,享受荣华富贵。吕后可谓下了一番心血。

公元前192年,在吕后的一手操作下,刘盈娶了亲姐鲁元公主与宣平侯张傲之女、当时才10岁的张嫣。

在吕后看来,舅舅娶外甥女,这是“亲上加亲”的好事。

可她忽视了刘盈的感受。

由于始终无法迈过心里的那道坎,刘盈一直未与张嫣发生关系。

面对此情此景,吕雉非常着急,因为张嫣无子,这门婚事就没意义了。

于是,吕雉便强夺了刘盈与一名宫女所生之子刘恭,并暗中鸩杀宫女,然后对外声称是张嫣所生,立为了太子。

有如此强势的母亲,刘盈的压抑之情可想而知。

公元前188年,刘盈在心理极度压抑下,驾崩于未央宫。

同年,吕雉临朝听政,扶立刘恭为帝,史称前少帝。

小皇帝继位后,懵懂无知,起初不清楚自己的身世。

等到年纪渐长,了解实情后,便开始口出怨言,嚷嚷着要为生母报仇。

吕雉获悉此事,将刘恭毒杀,然后改立刘盈庶子、常山王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

与刘恭一样,刘弘在位期间,朝政仍然由吕后把持。

皇帝尚且只是提线木偶,文武百官的自然也不好过。

曹参死后,吕后将丞相一分为二,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这一布置明显是为了削弱军功集团在朝中的影响力。

没多久,吕后又得寸进尺,打算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封侄孙吕通为燕王。还计划追尊其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

刘邦生前曾与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因此,王陵坚决反对吕后大封诸吕为王。

吕后没废话,以心腹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王陵则被明升暗降,失去丞相职权。

陈平、周勃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军功集团对吕氏不满和怨恨的种子已然种下。

对此,吕后当然心知肚明。

为避免将来被清算,她又将矛头对准刘姓诸侯王。

早在刘盈在位时,吕后就毒杀了赵王刘如意。

齐王刘肥也差点被整死。

得亏刘肥能屈能伸,认了妹妹鲁元公主当妈。加之他死得早,因此得以善终。

但刘肥的弟弟们,赵王刘友、燕王刘建、梁王刘恢,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哥仨,一个因为得罪了吕后的侄女,遭致囚禁,被活活饿死;一个被吕后谋杀;一个被吕后的侄孙女杀了宠妃,殉情而死。

至此,刘邦的几个儿子,除了吕后抚养长大的淮南王刘长外,唯有向来行事低调的代王刘恒逃过一劫。

不过参照《史记》的记载,刘恒能逃过一劫,也是因为他与正牌王后、即某位不知名的吕氏族女关系较好。两人早年育有四子。

换言之,后来的窦太后,不是刘恒的正妻。

后来的汉景帝刘启,也不是刘恒的嫡长子。

清洗了刘姓诸侯王,吕氏俨然一副鸠占鹊巢的模样。

然而就在这时,吕后突然归西。

如果先前吕后敲定的继承人刘弘,能服众,倒还有转机。

可众大臣担心刘弘由吕雉扶持上位,若是让他继续当皇帝,将来难免会为吕氏翻案。

于是,陈平、周勃、灌婴便联合刘姓诸侯王发动政变,一举诛灭吕氏。并在行动中以刘弘来历不明为借口,将其废黜。

诛灭了吕氏,又软禁小皇帝后,众大臣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前面说过,刘恒与吕氏也有牵连。

要想登上宝座,他就得纳投名状。

因此在继位的前一夜,刘恒的正牌王后莫名其妙“病死”。

他们所生的四个孩子,也在短短三个月内,依次“病死”。

亲儿子尚且能狠心除之,对待大哥的几个儿子,刘恒显然不会手软。

刘恒即位不久,刘弘及三个弟弟,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全部被杀。

吕后机关算尽,到头来只是鸭子孵小鸡——白忙活一场。

当然,吕后其实也没得选。

刘盈早死,他的几个儿子,又都是正统性不足。

吕后根本没条件像武则天那样,通过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文章来布局。

当吕后走出第一步后,要想将来不被清算,只能背水一战,靠武力干掉反对者,让吕氏彻底取代刘氏。

只是,她还没有完成布局,就突然死了。而她死后,吕氏族人又都不成器。

结果吕家人风光了没几年,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相较于吕雉,武则天一辈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识时务”。

众所周知,武则天出身一般,且与武家人关系不好,非常乐于打压自己的娘家。

也正因为武则天能带来安全感,皇权不担心再出一个类似长孙无忌的强势外戚,所以唐高宗李治才放心把权力渡给武则天。

这与吕雉不同,吕大妈那是正经靠本事上位。刘邦活着时,没说分权。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封爵杀逆臣,大臣们敢怒不敢言。

可以说,武则天的权势都是李治给的。

李治活着时,武则天要权有权,天后临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李治让权给武则天,也给武则天带来了难题。

那就是李治死后,武则天从“常务副皇帝”变成了皇太后,权力和待遇不升反降。

与此同时,她的儿子都已成年,人家自己要当皇帝,又怎么可能继续让老妈过皇帝瘾?

权力就像毒品,会无可救药地让人上瘾。

由此,武则天便与儿子们产生了矛盾。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首先清洗了李贤。

随后几年,武则天又陆续踢开李显、李旦,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14岁入宫,26岁出家为尼,32岁被立为皇后,67岁称帝。

如此漫长的上位历程,不难看出武则天承受的巨大压力。

所以称帝不久,武则天便又面临一个难题:她已是古稀之年,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必须要尽快选定继承人。

打心底里,武则天想传位给自家人,也就是传给侄子武承嗣,或者武三思。

只有如此,武周的国祚才能继续延续。

而如果传位给儿子李显或李旦,那她的称帝将毫无意义。

一旦李唐复国,她奋斗了几十年建立的武周王朝将会一代而亡。

可如果不传位给李显或李旦,她与大臣们势必要决裂。

因为当时虽然很多大臣支持武则天称帝,可这些人只是认为武则天的领导能力强,默许她暂行李氏家长职权而已。并不支持她把皇位传位给武氏。

并且,侄子的血脉肯定不如儿子亲啊。

她如果传位给武承嗣或武三思,少不了要被世人非议:这皇帝怕不是老年痴呆了吧?

常言道:“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武则天纵然是皇帝,狠心的时候,六亲不认,连亲生儿子也不放过。

但她终究也是要脸的人,不可能置人言不顾,更不可能置人心不顾。

人心不齐,两难境地。朝野内外又是流言蜚语,这事很不好办。

当然,难办不等于不能办。

武则天想了个招。

她先是封李旦为“皇嗣”,借此向武家人表态:李旦现在不是太子,武家的孩子们,你们还有机会。加油!

紧接着,她又借武承嗣想做太子的心理,借武承嗣之手做掉了宰相岑长倩。

岑长倩就是前面说的,支持武则天当皇帝,但反对武家人继位的政治势力。

搞倒岑长倩一党后,武则天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但她没想到,武承嗣鼠目寸光,稍微做出点“成绩”,就开始觊觎太子之位,竟然派人在朝堂上撒泼打滚,扬言“武周取代李唐是天意,既然如此,武则天应该让武承嗣做太子“。

这搞得武则天十分恼火——武承嗣现在就敢如此嚣张,哪天要是权倾朝野,这小子岂不是要上房揭瓦!

于是,武则天将武承嗣的职务罢免,踢到了一边。

之后,随着形势变化,武则天冷静下来,决定还是传位给李旦。

可没过两年,她又不甘心武周政权一世而亡,再次玩了个把戏。

公元693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祭天大典。

此次祭祀的名单上,没有李旦的名字。

而名单上的前三个人分别是武则天,武承嗣以及武三思。

此消息一出,犹如重磅炸弹,让李唐的支持者胆战心惊。

正月初二,李旦的正妃刘氏、德妃窦氏,莫名其妙消失,一起人间蒸发了。

李旦见爱妃失踪,心里猜到怎么回事,但他不敢问,只得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武承嗣见李旦忍气吞声,觉得自己又行了,便立马诬告李旦谋反。

武则天派酷吏来俊臣审问东宫属官。

这时候,如果东宫属宫有人做伪证,李旦不死也扒层皮。

所幸的是,东宫属宫都是硬骨头,打死不认。

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当场剖腹自尽。以自己的死,证明李旦的清白。

武则天得知此事,感叹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

事后,武则天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

然而,武承嗣还是贼心不死。

公元698年二月,武承嗣向太子之位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他联合武三思一起进宫面圣,声称自古以来就没有将皇权交给异姓之人的先例,恳求武则天将太子之位交给武家人。

不出意外,武则天没同意。事实已经摆在面前:

首先,绝大部分的朝臣都公开拥护李唐为正统。

除掉一个岑长倩,还有无数个岑长倩!

其次,武承嗣、武三思树敌太多,且无才无德。如果让这俩败家子执政,江山社稷保不齐哪天就被朝臣联手推翻了。

到头来,武周还是二世而亡。

武则天不同意传位给武承嗣,让宰相狄仁杰看到了希望。

有一天,狄仁杰主动找到武则天,说道:太宗皇帝戎马一生,历经了多少苦难,这才平定江山。高宗皇帝将社稷和托付给陛下,这是多么大的信任。然而,您却想把天下交给外姓之人,这不是逆天而行吗?”

武则天表示:“立谁为太子是朕的家务事,轮不到你来管!”

狄仁杰反驳道:“太子乃国之根本,是关乎天下安危的大事,您既然任命我为宰相,我就有责任帮助您做正确的抉择!”

见武则天沉默,狄仁杰又说:“陛下,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您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之后,可以配祭太庙,享受后人的祭祀。如果立侄儿,人家有自己爹妈,当然会追赠自己的爹妈。臣从未听说侄儿当了天子,会将姑姑安置在太庙祭祀的!”

武则天无言以对,只得说道:“狄爱卿,朕有些累了,你先回去吧!”

几天后,武则天做了个梦,梦里有只大鹦鹉,但是双翼却被折断了。

她不明白什么意思,便找来狄仁杰解梦。

这就是送分题,狄仁杰随即一本正经地说道:“陛下姓武,鹦鹉就是您啊。而两翼代表您的两个儿子,只要陛下起用庐陵王李显和皇嗣李旦,两翼便可振作起来。”

听到这番牵强之词,武则天算是明白了。这皇位只能传给自己儿子。

好在她儿子多,尚有转圜的余地,不必像晚年的吕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公元69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派人将李显暗中接回洛阳。

此时,距离李显被贬房州已经十五年。

接回李显,只是武则天还位于李氏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关键。

为避免自己死后,武氏遭到屠戮,重蹈吕后和吕氏的覆辙,武则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让“李武合流”。

她首先下旨,无视李旦,直接册封李显为太子。

随后,武则天将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许配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以及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同时,武则天还将太平公主嫁给自己的堂侄武攸暨。

做完了这些,武则天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叫到一起,令众人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相处。有违誓言者,天打五雷轰!

待众人发完誓,武则天让人将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存档备案。

宋代丹书铁券

李旦性格懦弱,本就不想蹚浑水,现在能退居幕后,自然求之不得。

李显长年被软禁,没想到还能咸鱼翻身,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至于武氏子弟,他们也知道没戏了。所以姑姑说什么,照办就是了,同样没意见。

既然两边都没意见,李氏和武氏也随之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和和睦睦。

此后,为了进一步争取人心。武则天下旨,废除武周历,恢复李唐夏历。此事件标志着武则天完全放弃了延续武周王朝的梦想。

这一年是公元700年,距离武则天退位还有五年。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以做很多事。

结果,还真就出事了。

公元701年,武则天发现李武两家居然同流合污,将矛头对准了自己。

其实稍微想想也能明白。

武则天不下台,李显就不能做皇帝。武延基等人就不能再进一步。

这位李家和武家的话事人,现在俨然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绊脚石。

武则天掌权几十年,虽说已经没几年可活的了。但只要她一天不闭眼,就不能容忍大权旁落。

为了维系权力,武则天默许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扩充势力,并授意二人将永泰公主,武延基以及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一起弄死。

后来,二张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为牵制“李武系”的政治力量。

武则天的这手操作,让张昌宗、张易之背了锅。客观上则让“李武系”的关系更加亲密。

到了公元704年,形势已然明朗:此时外朝已经是李唐的势力范围,就连武氏也支持李显复位。武则天所仰仗的无非是张氏兄弟。只要拿下他们,随时可以逼武则天退位。

同年,突厥犯境,宰相姚崇临危受命,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前往边关御敌。

临行前,姚崇推举张柬之担任宰相,武则天表示同意。

但考虑到张柬之拥护太子李显,武则天便将拥护张氏兄弟的韦承庆、房融、杨再思也提拔为了宰相。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病的无法批阅奏折,连宰相来议事,她都不见。

张谏之很紧张。他担心武则天突然病逝,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把持朝政,为避免将来被清算,假传遗诏,又闹出幺蛾子。便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先诛杀张昌宗、张易之,后调兵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病榻上的武则天无奈,只得下旨,命太子李显为监国。

由于这一年的年号是神龙,所以此次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即神龙政变的第三天,武则天禅让。

次日,李显即位。

注意,此时国号仍然是“周”。

所以李显其实是武周的第二代皇帝。

直到二月初四,李显征询了武则天意见,复国号为唐,武周政权才宣告终结。

李显掌握权力后,犯了疑心病。

他担心张柬之等人再来一场政变,把自己也推翻了。便做出如下部署:

一是突出武则天的正统性,借此弱化神龙政变的意义,打压张柬之等人的威望;

二是将患难之妻韦氏立为皇后,并准许她参政;

三是拉拢上官婉儿,封其为昭容,掌管诏令,获得上官婉儿的政治人脉;

四是重用武三思,并扶持他进入决策中心,对付张柬之。

武三思没想到自己还能咸鱼翻身,心甘情愿充当打手,清洗了神龙政变的功臣。

随后,武三思又迅速与韦皇后和上官婉儿搞在了一起,三人关系极好。

据史料记载,武三思每次进宫和韦皇后下棋,李显都会充当“点筹郎”,在一旁笑呵呵地伺候着。

没办法,谁让李显是“妻管严”,对韦皇后唯命是从。

有韦皇后撑腰,武家再次崛起。

不过,这种和睦关系没有持续很久,武三思就因为作妖,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公元707年,武三思指使武崇训和安乐公主在李显面前谗害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而安乐公主自恃李显及韦后的宠爱,经常当面凌辱李重俊,甚至称呼李重俊为奴才。

忍无可忍之下,李重俊假传圣旨,发动“景龙政变”,做掉了武三思和武崇训。

事后,李重俊兵败,被部下杀死。

李显这时候还觉得武三思是忠臣,追封武三思为梁王,并以李重俊首级祭祀之。

又过了三年,李显离奇去世。

李显死了,韦皇后产生了女主临朝的想法。

但她也就是想了想,便很快被太平公主和李旦联手消灭。

相比李显,李旦与武家没有姻亲的牵连,关系不算太深。

所以李旦继位后,毫无顾忌,直接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碑。

李旦在位两年,决意禅位给儿子李隆基。

此时,朝中势力最大的是太平公主。

她也想过把皇帝瘾,因此对李旦的决定很不满。

对待姑姑,李隆基没有客气。

他选择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太平公主。并顺手牵羊,把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所生的儿子一同诛杀。

经此两劫,武氏元气大伤。

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终究还是没能避免。

不过,杀人归杀人。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李显复唐时,就已经给武周政权定了调。

表示老妈当年只是代自己掌管江山。否定了武则天篡权夺位,霸占李唐社稷的事实。

而李旦、李隆基的法统又来自李显。即便有意见,也不是能擅自改动的。

因此,当年没有参与到权力斗争的武氏族人,并未受牵连。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还成为李隆基的宠妃。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 2024-08-17 20:02

    还有个故事:据说薄太后当年在宫中因为不得刘邦宠爱,基本上就是守着儿子刘恒过日子。这一点得到了吕后的同情,都是可怜人嘛。这俩关系还很不错。后来刘恒长大了被封为代王,薄太后跟吕后开了口,吕后同意了,让她去了代地。刘邦的这几个女人里面,薄太后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