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4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暴露了刘备的心思

小娘子呀 2023-12-25 12:15:13
前言

提到清朝,我们常常回忆起康乾盛世的辉煌,但也难忽视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走向衰败的历程。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交汇的历史节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在晚清年间,国力衰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即便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贵族们依然沉湎于奢靡之中,而官员们更是腐败成风。

清王朝到底是如何走到这一步,或许曾国藩的年薪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一、初出茅庐便敢言极谏,曾国藩的正气与执着

1811年,湖南长沙出生了一位名叫曾国藩的男孩。他自幼好学深思,聪慧过人,深得家人喜爱。19岁时,曾国藩中了秀才,原本可以安心准备会试,甚至高中进士。但是由于家境清寒,曾国藩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帮补家用。

26岁这一年,曾国藩再次鼓起勇气报考举人,终于如愿以偿,一举中得举人及第,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让家人看到了希望。

这一年,新登基的咸丰皇帝要求朝中的官员呈上奏疏,陈述对朝政的意见。其他老臣们都在奉承皇帝、左右逢源,唯独还在候选中的曾国藩提出了批评。

曾国藩上疏指出,咸丰皇帝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并提出了“明法”“断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极其勇敢与难得的。

因为大多数候选官员都会通过各种方法讨好皇帝,以便获得提拔。他们上疏往往谄媚阿谀,掩饰皇帝和朝政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宠进用,完成仕途。

而曾国藩却竟敢直陈真言,毫不掩饰皇帝的种种缺点,这让其他老臣们又惊又怒。曾国藩的奏疏无异于在当众给皇帝戴绿帽子,简直是胆大包天、犯上作乱。

所以,曾国藩的奏疏很快惹恼了皇帝。不但没有因此获得提拔,反而被贬谪到了长沙一个偏远的小县做教谕。这简直就像跌入冰窟一般,所有仕途的希望都成泡影。

然而,正是在这7年的谪居生活中,曾国藩见证了基层百姓的疾苦,也深刻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这加深了他要革除腐败、救治乱世的决心。

长沙这个偏远小县条件极为艰苦,曾国藩不得不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白天勤勉工作,晚上则以书为伴。门前几乎没有客人,独自一人在僻静处沉思,时常通宵达旦。

这7年的深居简出,是曾国藩人生最艰苦也最珍贵的时光。正是这段历练,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在学识和气度上焕发出不凡的光彩。

二、太平天国起,曾国藩挺身而出

这时正值清朝朝政日趋腐朽,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的时期。1853年,曾国藩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谪居生活,以布政使的身份返回朝廷。

返回朝廷后的曾国藩已经42岁,正值壮年。他并没有因谪居期间的遭遇而丧失斗志,反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由于曾国藩在长沙谪居期间治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他很快在朝野之间闻名,被认为是清流之才,从而受到咸丰帝的重用,出任鄂尔多斯城章京。

不到两年时间,曾国藩就使得巡抚治下的地区政治清明、民生富裕、社会安定。这更加巩固了他在朝中作为有为之士的地位。接下来,他又历任其他要职,在河南、山西等地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清除了官场的弊端,获得了声望。

1856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入湖南,情况危急。朝廷决定派遣曾国藩回到湖南救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正三品衔,身居要职,回到老家投身战场无疑是降职。但是他并不在意排位高低,只想尽一己之力保家卫国。

回到家乡后,曾国藩迅速组建起一支本地武装力量即湘军,投入到与太平天国军的殊死搏斗中。

这支湘军将士们大多是本地农民,生活苦涩,又刚从土地上离开,难免思乡战栗。曾国藩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殚精竭虑,寝食难安。

他白天亲自检阅部队、训练士兵,与将士同甘共苦;晚上则站在烽火台上,夜以继日地戍守边疆。曾国藩双眼充血、精神极度疲惫的样子,让人不忍直视。然而他却始终坚持不懈。

“大家都是湖南人,大家的家就在身后几十里地方!要不是保家卫国,你我何苦来这里受这罪!”每当看到将士们精神少许松懈,曾国藩就会来这么一句励志的话。这无疑鼓舞了军心士气。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迫近本营,有人劝曾国藩离开前线避难。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回答:“吾岂能辱其师老邪!”随后挺身冲入枪林弹雨,终于击退了敌人,死里逃生。

三、权倾朝釜的两江总督

1860年,曾国藩因战功卓著被迅速提拔为两江总督兼南京将军。两江总督掌管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权力极大。这也是他仕途的最高峰。

然而,曾国藩的官方年薪并不高,按当时的货币价值计算,仅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左右,远远无法支撑他庞大的家族开支。这与他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两江总督,曾国藩还享受着“养廉银”的津贴。这种福利相当于他正式俸禄的10倍至100倍。

按照史料记载,他每年可以取得18000两白银的“养廉银”,折合人民币约合500多万元,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目。此外,他还能从地方上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渠道中获取可观的收入。

这与清朝其他地方官员的收入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大多数基层官僚的工资微薄,生活困苦,常常背负巨额债务。他们不得不东挪西借,通过各种正当或不正当手段谋取外快,才勉强维持生计。这导致晚清官场腐败现象盛行。

不过,身为湘军主帅的曾国藩,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他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筹措军费。比如默许甚至支持湘军在进入敌占区后掠夺马匹、粮草、财物等。

这遭到了朝野舆论的诟病。批评者认为,曾国藩沦落为土匪头子,自己的部队打着皇帝旗号却四处抢掠百姓。曾国藩不得不上疏解释和辩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清廉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在担任两江总督后,本应清心寡欲的曾国藩,生活却日趋奢靡。他纳了两位夫人、数位姬妾,宅第金碧辉煌,平日游猎打马,宴客踏青,声色犬马、酒池肉林。

这种奢侈的生活更加减损了曾国藩在民间的威信与影响力。原本寄望他挽救黎民于水火的百姓们,也对这个“贪官污吏”充满了不满,只当他是另一个刘罗锅。

四、晚景凄凉,遗志未酬

1861年之后,随着太平天国的战事基本平定,曾国藩也渐渐淡出政治舞台。他在南京隐居起来,专心著述,养病静养。而他心爱的儿子也相继夭折,这让他的晚年更加凄凉。

1870年,60岁的曾国藩被召出山,再次受命担任直隶总督。已经衰老体弱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奔波劳顿,力图在政治和军事上挽救这个濒临覆灭的国家。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就任一年多后,曾国藩的病情急转直下。他卧床不起,奄奄一息。

临终前一刻,曾国藩神志清醒地望着窗外,泪水划过他满面皱纹。他一生推崇变法维新,想救治这个腐朽的国家,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亲眼看到满清这艘巨轮即将翻覆的景象。此时的绝望和无奈,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一代名臣就此仙逝。上天是公平的,既然不让他拯救这江山,至少可以早早解脱,免受滋味。

结语

从曾国藩的生平,我们可以找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样一位敢言极谏、力图改革的忠臣,在这腐朽的朝堂中也难逃世俗的污染。他虽然立志清正,但最终也沦为了这个时代的产物。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曾国藩们这样殚精竭虑,视国家于己有生命的人,竭尽全力想要挽救这摇摇欲坠的江山。如果没有他们,或许这场覆灭会来得更早、更突然、更加彻底。

所以,历史终究还是公平的。它不仅记录了统治者的昏庸,也见证了这些臣子的伟岸与无奈。他们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