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电池供应商辟谣,更多业内潜规则曝光,细节被扒

元洲啊娱乐 2025-04-04 22:04:33

图源网络

文|小鹅

编辑|沐言体育

前言

小米SU7的一场严重事故,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些内幕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驾驶人和两名乘客不幸死亡。

图源网络

这本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然而随着事件发酵,有关小米智驾、车辆燃烧以及车门锁闭等相关质疑讨论不绝于耳,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电池供应商的“罗生门”。

小米SU7事故引发电池供应商辟谣

事故发生后,随着网友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探讨,车辆所搭载的电池成为焦点。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是比亚迪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图源网络

2024年5月,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小米SU7标准版在现有比亚迪弗迪电池之外,新增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自5月25日0时开始锁单的标准版订单,将随机分配到装配比亚迪弗迪或宁德时代电芯的小米SU7标准版,用户无法自行选择电池供应商。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5-04-02小米SU7事故后续:动力电池成焦点

除标准版外,小米SU7其他车型全部采用宁德时代电池,SU7 Pro版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神行电池,SU7 Max版则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麒麟电池。

4月2日,有投资者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

宁德时代迅速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2025-04-02宁德时代回复小米SU7事故:不是我们的电池

这一回应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毕竟在消费者的认知里,车辆出事后供应商急于撇清关系的操作实在少见。

宁德时代否认后,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小米汽车客服处。

观察者网、四川观察等媒体纷纷咨询小米汽车方面,客服回应称SU7有两家电池供应商。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5-04-02小米客服回应“SU7电池供应商”

小米SU7标准版使用了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两种电池,Pro版以及Max版则仅使用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但对于宁德时代回应的“不是我们的电池”这一说法。

小米汽车客服表示“客服端暂时未获知相关详细信息,建议以官方公示信息为准”。

当询问涉事车辆搭载的是否为比亚迪弗迪电池,客服人员表示“不是业务部门是查不到此类信息的”。

比亚迪客服人员则表示,相关问题需咨询电池厂的工作人员,但电池厂家并不对外联系,会帮忙反馈问题并让记者等待后续回电。

这一番操作下来,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图源网络

本以为只是简单的交通事故,却因为电池供应商的辟谣,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些“遮羞布”,一些业内潜规则也逐渐浮出水面。

新能源汽车电池双供应商体系的行业惯例与风险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采用双供应商体系并非小米一家独有。

许多车企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降低成本、引入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都会选择与两家或以上的电池供应商合作。

图源网络

例如特斯拉,其不同车型或同一车型的不同批次也会采用不同供应商的电池。

对于车企来说,双供应商体系有着明显的优势。

单一供应商一旦出现生产故障、原材料短缺等问题,车企的生产计划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停产风险。

图源网络

而有了双供应商,车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调配资源,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引入竞争能促使供应商在价格上做出让步,为车企节省成本。

不同供应商的技术特点也能为车企提供更多选择,优化产品性能。

图源网络

硬币总有两面,双供应商体系也带来一些风险和问题。

不同供应商的电池在技术参数、性能表现、质量稳定性上可能存在差异。

就像小米SU7标准版的两款电池,宁德时代的电池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情况下可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信息来源:IT之家——2025-04-02宁德时代:发生高速爆燃事故的小米 SU7 用的不是我们的电池

而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虽本身可以做到向左右侧泄压,不需要采用电芯倒置技术,但这也让消费者对两款电池在安全性能上的表现产生比较和担忧。

信息来源:科创板日报——2025-04-03小米SU7事故后续:动力电池成焦点

如果车企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调校上不能很好地适配不同供应商的电池,就可能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车辆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在生产环节,双供应商体系增加了车企的管理难度和成本。

图源网络

车企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管理和协调不同供应商,对电池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符合统一标准。

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损害品牌形象。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受到严重撞击后,电芯变形挤压容易导致车辆起火,锂电池燃烧时内部反应剧烈,电解液会产生大量热量,并分解释放氧气,存在爆炸风险。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5-04-01以往新能源车起火案例,都是如何解释回应的?

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使用的液态电解液锂电池存在“先天基因缺陷”。

阴极与阳极间依赖微米级隔膜阻隔,在剧烈冲击下,隔膜破裂就会导致内短路,瞬间释放的能量足以引发燃烧。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指出,即使以10公里时速侧面撞击,其他品牌车型采用这类电池也难以幸免。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5-04-03液态电池安全之殇:“小米SU7事件”折射行业痛点,固态电池能否成为终极答案?

而且随着能量密度提升,三元锂电池针刺试验热失控时间已从2018年的15秒缩短至3秒,留给乘员逃生的窗口正在急剧压缩。

为了应对电池热失控问题,车企和电池供应商采取了多种措施。

从电池结构设计上,像小米SU7采用的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拥有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防护、8层底部防护结构,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最高可抵抗1000°C的高温。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25-04-02小米客服回应:SU7电池双供应商随机装,事故车电池待查

面对严苛测试仍能完成密封测试,一些电池还采用了防火材料、隔热设计,防止热蔓延。

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充放电策略、切断电路等,避免热失控发生。

但即便如此,面对极端情况,这些措施仍显不足。

图源网络

全固态电池被视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其核心突破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消除泄漏、短路风险。

数据显示,固态电池针刺不起火概率提升至99.9%,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40℃至150℃,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以上,是当前主流电池的2倍。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5-04-03液态电池安全之殇:“小米SU7事件”折射行业痛点,固态电池能否成为终极答案?

奔驰计划2027年将全固态电池装车,宁德时代中试产线建成,比亚迪宣布2027年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应用。

但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居高不下,硫化物电解质制备成本是黄金的3倍,氧化物烧结能耗相当于普通电池的260倍。

信息来源同上

工艺层面,固界面阻抗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企业转向半固态过渡方案。

结语

小米SU7电池供应商辟谣事件,为我们揭开了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冰山一角。

从双供应商体系的利弊,到电池安全的严峻挑战,再到电池信息透明度与消费者权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图源网络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但更要将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

0 阅读:4

元洲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