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追悼会开始前30分钟,毛泽东亲赴陈毅追悼现场,并流泪三鞠躬

鼠博士文史 2022-12-08 05:16:40

1972年1月10日,是陈毅将军追悼会的日子。就在追悼会开始前30分钟,突然,一辆红旗轿车停到了八宝山门外,毛主席身穿睡衣,脚上穿着老乐头布鞋,从车上缓缓走下来,由工作人员搀扶着,步履蹒跚地径直走向陈毅追悼会现场。

主席的到来,使在场很多人都倍感意外。毛泽东走到陈毅将军遗像前,流泪三鞠躬,缓慢而沉痛地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01是战友也是诗友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序幕拉开了。可没过多长时间,起义没有成功,无奈,起义军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和打击。

当时,起义军的处境十分艰难,既要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又要筹措粮草和弹药,虽然有陈毅、朱德等人的奋力指挥,但面对人数多于几倍的敌人,起义军逐渐难以支撑。

这时,起义军内部人心涣散,一部分人甚至失去了信心,想要脱离革命的道路。

形势严峻之际,陈毅、朱德等人,依然坚信革命道路,他们的坚持,使很多人受到了鼓舞,使得保留了一部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4月,陈毅为了“到井冈山找毛主席”,克服重重困难,和井冈山部队取得了联系。排除阻挠,不顾众人反对,和朱德一起带领部队走上了井冈山。

至此,陈毅还没有见过毛主席,却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了解过很多关于毛主席的事情,可谓是神交已久。

在见到毛主席后,陈毅十分感慨地说:“润之气度非凡,必成大事。”而毛主席也十分欣赏陈毅,认为他心直口快,眼光独到。

就这样,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都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为日后两人间深厚的战友情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上,陈毅不仅成为了毛主席的战友,还成为了毛主席的诗友,只要有时间,两个人就会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

每当回忆这段经历,陈毅都会发出慨叹,追忆往昔。他和毛泽东二人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英豪,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有时候,他俩在讨论军情的时候,这首诗也会随口而出,激动的心情往往如“林中波涛”。

陈毅作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曾写下过大量的诗篇。如《赣南游记词》、《梅岭三章》等都脍炙人口的诗作。

他的这些诗篇也深受毛泽东的喜爱,以致毛泽东张口就能背得出:“断头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而陈毅对毛泽东的诗作更是由衷地欣赏。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作品,陈毅就是最早的拜读者,毛赠送给他的诗词手稿,他一直珍藏,后来因为游击战争,许多手稿无法保存,遗憾地散失了。

但毛泽东后来的那首《沁园春·雪》的手稿,一直被陈毅珍藏在身边,视若珍宝,闲暇时会拿出来看看。

陈毅不仅推崇毛泽东的诗,还经常用它们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毛泽东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发表后,陈毅特意将自己的孩子们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毛主席已经是60多岁的高龄了,但革命的豪情仍然青春焕发,你们这些正当年华的孩子们,一定要在大风浪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

而毛泽东也一直关注着陈毅的诗词创作,曾经多次赞赏他的诗。有一次,他对人说:“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

陈毅和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居无定所,在他们不多的会面中,切磋诗词章赋,成了两人在一起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两个人相互影响,彼此欣赏。

陈毅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02开导陈毅“打通关节”

1943年,新四军党内整风运动,发生了“黄花塘事件”,对当事人陈毅来说,可谓是凤凰涅槃的成长历练。

在这期间,是毛泽东帮助他“打通关节”,使他成长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1943年6月,新四军整风审干时,陈毅与饶漱石分在一组。他俩一个是新四军代军长兼军分会主席,一个是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样的安排本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因为陈生性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而饶漱石比较心细,看问题好从政治原则上进行分析。

偏偏两人有些搞不来。饶漱石对陈毅的作风颇有成见,不止一次对人说,陈毅经常吟诗作词,资产阶级的作风不改,迟早要跌跟头的。

反过来,陈毅对饶漱石有过怀疑,因为饶漱石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一段时间内,和党组织没有联系,而且在会上批判项英时,用词过分,而陈毅和项英则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有着共患难的革命感情。

整风运动开始,陈毅提醒大家注意把握原则,饶漱石却不认同,他一度离开军部到各师巡视,陈毅主持会议时,对他提了不少意见,饶漱石则反过来找更多人谈话,搜集对陈毅的意见。

两个人个性上的差异,造就了关系的紧张。

1943年10月,饶漱石在黄花塘主持整风会议,对陈毅公开点名批判,指出其犯的头一条错误,就是反对毛泽东,根据是,陈毅1929年主持红四军七大,选掉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并取而代之。

这次的会议结果出人意料,许多干部都站在了饶漱石的一边,支持陈毅的只有少数几个干部。

事后,饶漱石给毛泽东、刘少奇发去一份长达1500字的电报,列出陈毅的“十大错误”诸如“一贯反对毛泽东同志”“反对政治委员制”“破坏党的团结”“个人主义”等等,电报结尾提出明确要求,希望中央能够考虑请负责任的同志进行帮助。

新四军中,一些领导干部也联名致电中央,指明陈毅的错误。

按说,新四军干部是项英、陈毅领导三年游击战时期的班底,跟陈毅的关系不可谓不深,但在整风审干的背景下,大势却不在他们这一边。

那段期间,不少人以为,陈毅犯了大错误,不敢同他来往,甚至经常一块下棋的人也不再上门了。

两位主官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抗战大局,看来只能做个取舍,先调走一个。

11月8日,毛泽东回电陈毅和饶漱石,让陈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以便“明了党的新作风,及应该重新估计的许多党内历史上重大问题”,并明确陈毅来延安期间,暂由副军长张云逸代理军长职务。

陈毅是带着诸般委曲上路的。当然,他更期盼到延安后可以向毛泽东澄清一些事情。

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1944年3月上旬,陈毅来到了延安,见到毛泽东,提出要在中央会议上谈谈自己与饶漱石的矛盾。

毛泽东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说:“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

其实,毛泽东也不是不重视化解陈、饶矛盾,但如果陈毅一到就急着谈,反倒不利于解决,毛泽东的想法是让陈毅沉一沉,调整心态再说会更好些。

3月中旬,毛泽东再次约谈陈毅,问了些他与饶漱石关系的情况,同时指出陈毅的若干毛病,希望他能作自我批评。

在这次谈话中,陈毅了解到了毛泽东的观点和初衷,接受了批评,并向饶漱石和华中局发了一份包含有自我批评内容的电报。

陈毅这个表态,毛泽东是满意的。他随即致电饶漱石并转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明确指出:

“陈、饶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

同时,毛泽东把陈毅的问题与路线错误摘开,最后强调:如果有同志不明白的,可以让饶漱石出面向其他领导干部解释,这确也是很高明的一招。

本来以为事情就此画上句号,但饶漱石那边却有了情绪。

3月下旬,他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回电,表示他和陈毅的争论,根本原因是陈毅同志在思想意识、组织观念上有个别毛病导致。

显然,饶漱石觉得毛泽东对陈毅问题的定性太轻,言下之意,不属“重大路线”问题,也非简单“工作关系”,应该还是有路线性质,况且,陈毅承认错误也还不够,有些不依不饶的意思。

饶漱石倒也光明正大,同时也给陈毅发了封类似的电报。

接到饶漱石的电报后,陈毅不干了,顿时来了火,一腔愤懑地写信给毛泽东倾吐委屈。

毛泽东接到信后,马上给陈毅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多规劝之词,但是又害怕陈毅火气难消,第二天又找他当面开导。最让陈毅难忘的一句话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于是,陈毅按下委屈,牢记毛泽东的要求:作为一名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于是,他迅速投入到延安的整风运动学习当中。之后,又读了毛泽东的《学习与时局》,又再次写信给毛泽东,其中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表明自己过去的态度,实在要不得。

毛泽东越看越高兴,看完便回信,鼓励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同志: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陈毅“打通关节”,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毛泽东无疑是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其中,让陈毅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毛泽东说过的这两句话:

“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在这段漫长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和陈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使得两个人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03泪洒陈毅追悼会

1971年,陈毅患上了结肠癌,做完手术后,好多天都没有进食,家里人很着急,但也无可奈何。

在12月26日这一天的清晨,陈毅忽然对家人说:“我想吃面条。”当时,他的女儿陈姗姗乐坏了,赶紧帮父亲准备面条。

当她把面条端到父亲面前时,陈毅只费力地吞咽了几口,放下面条,对医生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

在生命挽留之际,陈毅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他最崇敬的战友和朋友——毛泽东,这样的场景,让在场的人泪目。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去世,当时的追悼会有很多的限制,要搞小规模的、低规格的,政治局常委一般可以不参加。

毛泽东当时身体也不好,好久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就在陈毅追悼会开始之前,他却突然决定要参加。

当时,服侍毛泽东的随身人员回忆说,看见有人扶着主席出来,他穿着平时经常穿的睡衣,下面穿着一条绒毛裤,没有戴帽子。那天的天气十分寒冷,毛主席的衣服却很单薄。

有随行人员拿出了棉大衣,往毛主席身上披,他摆摆手,表示不要,而且态度强硬,让人不好劝说。主席的脸色也不太好,其实,那几天他的精神一直不好,吃得也很少。

看到工作人员,也不像平时那样亲切地交谈,问这问那,而是板着脸孔,一脸阴霾,谁都能看得出来,此时主席心情的沉重和难过。

来到追悼会现场,毛泽东拉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说“我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是位好同志。”张茜泪如雨下,激动地说:“陈毅有时不懂事,惹得主席生气了。”

毛泽东打断她的话,一字一顿地告诉大家:“陈毅同志是个好人,他是立了功的,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陈毅同志,跟项英不同。新四军4000人在皖南被搞垮了,后来又发展到几万人,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他是能团结人的······”

谈话结束时,张茜关切地问:“主席,您坐一下就回去吧。”毛泽东声音沉闷地回答:“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于是,一块黑纱被戴在了他睡衣的袖子上。

追悼会开始时,毛泽东站在追悼队伍的最前列,他那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还有一丝轻轻的颤抖。

他静静地聆听着周恩来对陈毅的致悼词。任谁都能感觉到此时他内心的巨大悲痛,在这层悲痛之中,还蕴含着一种更深层的情感。

从追悼会回去,毛泽东悲伤了好几天,接着就病倒了。可见,毛泽东和陈毅关系的非同一般。

岁月,早已悠悠远去,陈毅和毛泽东的革命情谊让人难忘,他们一心为革命的炽热情怀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民族复兴、国家昌盛,永远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不了情怀!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