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67年,北京某机关大院。一位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军官正骑在马上,威风凛凛。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经是叱咤风云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曾经的军中骄子,竟然在苏联当过两年采石工。
要说陈昌浩的人生,简直比电影还要精彩。先说说他晚年吧。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陈昌浩已经在苏联漂泊了十三年。当他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离开莫斯科时,他紧紧握住送行人的手,哽咽着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国后,陈昌浩被安排在编译局当副局长。虽然职位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兢兢业业,为国家默默奉献。街坊邻居都说,这陈局长是个实在人,待人和气,从不摆官架子。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和蔼可亲的老同志,年轻时可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话说1936年,陈昌浩正春风得意。那时候,他才25岁,就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了。每次出征,他都披着缴获的川军将领斗篷,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那阵仗,简直比现在的明星还招人稀罕。
街坊们都说,要是把周润发扮成红军将领的样子,大概就是当年陈昌浩的模样。高大英俊,气宇轩昂,走到哪儿都是焦点。那时候,根据地的群众对这位总政委可是敬佩得不得了,把他当成神一样的人物。
可是,风水轮流转,谁能料到他后来的遭遇?
1936年11月,上级决定组建西路军,陈昌浩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谁知道这一去,竟成了他军旅生涯的终点。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惨败,两万多人马只剩下几千。陈昌浩不得不作出艰难决定让剩余部队分散游击,自己则带着几个人脱离队伍,准备返回陕北汇报情况。
就这样,曾经叱咤风云的总政委,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逃亡之路。他们昼伏夜出,躲避追兵。在一个叫大马营子的村子里,陈昌浩病倒了。幸好遇到好心的郎中但复三,不仅照顾他,还护送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
回到延安后,陈昌浩心里难受得很。想到那么多战友牺牲在大漠中,他就觉得自己有难辞其咎。每次提起这事,他都痛心疾首“万多精英,喋血大漠。。。想到这些血洒荒丘的英灵,犹如万箭穿心。”
1939年,陈昌浩被组织派往苏联治病。谁曾想,等待他的将是一段更加艰难的岁月。
刚到莫斯科时,日子还算不错。有白面包吃,有奶油吃,各种水果随便挑。对于习惯了在延安吃小米的他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街坊们听说后都啧啧称奇,说这陈昌浩可真是享福了。
可好景不长,苏德战争爆发了。陈昌浩被疏散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小镇上。这下可好,以前的待遇全没了,连口饭都成问题。
无奈之下,这位曾经的红军高级指挥官只能去当苦力。他在采石场干活,每天打石头、背石头,累得够呛。吃的喝的也少得可怜,一天就那么一磅黑面包,再加点马铃薯。
这苦日子一过就是两年。陈昌浩瘦得不成样子,胃病也犯了。有一次,他听说吞热棉子油能治胃病,就跑到榨油厂去试了试。没想到还真管用,胃病竟然好了。街坊们听说后都说,这陈昌浩可真是个有办法的人。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后来,陈昌浩终于联系上了以前认识的苏联同志。他被安排去当前线翻译,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还因此获得了一枚“卫国战争奖章”。
战后,陈昌浩被安排到莫斯科一家出版社工作。在那里,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格兰娜,还有了儿子。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总算有了些温暖。
说起来,陈昌浩的人生经历,还真是跌宕起伏。从红军大佬到逃亡者,从采石工人到翻译官,再到编译局副局长。这起起落落的人生,要是拍成电影,怕是得拍好几部。
有人说,陈昌浩这一生,虽然没有功成名就,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为国家民族尽心尽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或许比那些光鲜亮丽的更值得我们尊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