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蓄水21年,泥沙淤积有多严重?排沙量减少有何危害?

肖晓小学堂 2024-11-26 03:24:49

谁能想到这条蛰伏在长江之上的"巨龙",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的同时,竟暗藏着如此巨大的隐忧?

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大坝不负众望,贡献了年均8468亿千瓦时的发电量,2020年更是创下1118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

然而20亿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正是近16年来库区累积的泥沙总量。

每年超过1亿吨的淤积量,让这个庞然大物也不得不面临严峻考验。

这座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水利枢纽工程,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三峡大坝的泥沙之患还不是最令人揪心的,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下游,那里有更触目惊心的情况正在上演。

说到长江下游的荆江段,这可是长江防洪的"重灾区",就位于三峡大坝下游100多公里的位置。

这些年来这里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最夸张的是从2002年到2013年这11年间,荆江南部河段简直成了"失地"大户。

每年河岸线都在以15米的速度消失,这什么概念?就相当于一年就能"吞掉"一个标准篮球场的长度!

11年下来整整29公里的河岸线就这样不翼而飞,这可不是在玩"消失的魔术"。

更让人瞠目的是,有些河段被冲刷出了近20米深的"深坑",就像是被河神用勺子挖过一样。

这一切要从2003年说起,那时的三峡大坝刚开始蓄水,谁能想到这个由28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巨人",日后会面临如此棘手的问题。

每年入库的泥沙,差不多只有20%能排出去,剩下的都囤积在库区里"安家落户"了。

打个比方要是把这些泥沙堆成金字塔,那就是每进来三座,就有两座都赖在库区不走了。

而最让专家们揪心的是那些"凸冲凹淤"的河段,就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给揉捏变形了一样。

这些年来河道的走向都被改变了,主流的摆动频率也不再遵循往日的规律。

从天上往下看那些被冲刷的河岸,就像是被啃过的饼干边,参差不齐触目惊心。

专家们测算的数据更是让人冒冷汗,光是荆江南部的下游河段,河床就像是被人用铲子使劲刮过一样,不断地加深、加宽。

说到三峡大坝的"光环",那可真是实力派的"顶流",各种世界纪录拿到手软。

不是我吹光是这个总库容就达到了3930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572万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更厉害的是这位"发电天王"创造的世界纪录,连老外都惊呆了。

2020年发电量飙升到1118亿千瓦时,这不世界单座水电站发电量的纪录又被它刷新了。

它还是个十足的"宝藏水库",一个面积高达108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简直就是为鱼儿打造的"五星级度假村"。

14种珍稀鱼类在这里安家,胭脂鱼、铜鱼这些"鱼界网红"都成了这里的常住居民。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成就达人"也是压力山大,它可是要扛起"千年大计"的重任。

设计师们给它加码的可不是一般的狠,要求它必须能抗住千年一遇的洪水。

而且还得再加一道保险,万一真碰上一万年一遇的洪水,还得再多抗10%。

这不就跟高考多考了一门课似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年修建的时候,可是用了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这就像是盖了一座"水泥城"。

每一块砖、每一方水泥,都经过了严格的"选秀",就怕出一点点差错。

什么降低水胶比啊、混合引气剂啊,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技术,都被用上了。

就是为了让它在抗冻、抗裂、抗震、抗腐蚀这些"技能"上全面开花。

但是再厉害的"选手"也有自己的烦恼,尤其是这些年来,泥沙淤积的问题就像是它背上的"小辫子",总是被人揪住不放。

就在三峡大坝为泥沙问题发愁的时候,2013年却来了个神转折,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入库的泥沙量突然就像是被人施了魔法一样,"嗖"地降到了1亿吨以下。

这个峰回路转的背后,还真有几位"神助攻"的功劳。

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像个尽职的"门卫"一样,率先开始拦截上游的泥沙。

紧接着在2014年,溪洛渡水电站和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也加入了这个"拦沙联盟"。

这三个"小伙伴"一到位,简直就像是给三峡大坝派了几个得力的"保安",在上游就把不少泥沙给拦住了。

大自然也没闲着,这些年长江上游的植被覆盖率蹭蹭往上涨。

那些绿油油的植被就像是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防护服,水土流失的情况明显好转。

山坡上的泥土不再那么容易被雨水冲刷下来,就跟给土地装了个"防滑垫"似的。

不过这种情况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就像是一个存在"囤积症"的老铁,虽然现在不再往家里搬东西了。

但是已经堆在家里的那些"存货",还是得想办法处理掉。

现在的问题是库区里那些已经淤积的泥沙,就像是赖在沙发上不愿意走的"老油条"。

要把它们请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库区里这些"老赖"一样的泥沙,很多人都开始担心起来。

"三峡大坝会不会重走三门峡的老路啊?""这20亿吨的泥沙该怎么办?"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是专家组给出的回应,简直就是一剂"定心丸"。

他们拿出了一组模拟数据:泥沙要把三峡大坝填满,至少得等280年!

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从明朝到现在的时间跨度了。

而且当年的设计师们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早就给三峡大坝装上了一套专业的"排沙系统",就像是给大楼安装了智能清洁工具。

目前水利部门也没闲着,正在想方设法优化调整策略。

他们的工作就像是在玩"平衡木",既要控制坝前的泥沙不要堆得太多。

又要避免下游河道被冲刷得太厉害,生怕弄出更多的"深坑"来。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

相关部门正在适度增加排沙量,就像是给水库做"胃部按摩",帮它慢慢消化囤积的泥沙。

这哪是什么简单的工程问题,简直就是一场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掰手腕"。

但只要方法对路,我们总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毕竟这条蛰伏在长江之上的"巨龙",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它一定能继续守护着这片水土。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3

肖晓小学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