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侧卫”家族何去何从?31年来不断升级,会止步歼16系列吗?

具恒谈国际 2023-04-11 07:56:02

1992年6月,12架来自俄罗斯贝加尔军区的苏-27SK抵达中国芜湖空军机场,开启了“侧卫”家族在中国发展的风雨之路。

经过31年的不断升级,“侧卫”家族已经成为中国空军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国产“侧卫”的最新型号为沈飞研制的歼-16,它是中国空军主要的空对地打击平台。

苏-27战斗机

不过,在歼-20隐身战斗机服役后,“侧卫”家族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它们未来将何去何从?从苏-27SK再到歼-16,“侧卫”家族是否会止步于歼-16系列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侧卫”家族在中国空军服役的历史。

引进“侧卫”家族前的中国空军

不得不说,“侧卫”家族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至少在“侧卫”进入国内之前,中国空军都没有一款能够赶上世界主流水平的作战飞机。

歼-6战斗机

这点绝非妄言。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型号包括少量歼-8以及大量服役的歼-6、歼-7。但即便是性能最先进的歼-8,其设计理念也依然停留在20年前高空高速截击的阶段。

而当时美苏空军装备的F-15、F-16、苏-27、米格-29等机型已经发展到了超视距作战阶段,与中国空军的装备技术存在代差。

且从飞机自身的空战性能来看,老型号国产歼击机也很难满足国防需求。歼-8虽然在中西方蜜月期引进了先进的西方航电,获得了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但对地打击能力十分薄弱,无法完成空军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

歼-8战斗机

至于数量庞大的歼-6、歼-7,由于体量有限,自身作战半径不到800公里,火控雷达性能也严重不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讲,不仅腿短,而且还是“近视眼”。

由于空军是技术性极强的军种,因此在战斗机质量过于低下的情况下,即便采取“机海战术”,最终也很难完成夺取制空权、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目标。

在进入90年代后,美国国会批准对台军售法案,向台湾出售了130余架F-16A/B,这一举动深深刺激了中国空军。因此在同一时期,中国空军代表团前往处于解体前夕的苏联,试图为国内引进性能先进的战斗机。

F-16A/B

“侧卫”家族扎根中国

不过,当苏联人接见中国代表团时,他们最初并未打算向中国出口“侧卫”战机,而是打算将性能明显逊色不少的米格-29出口。

但巧合的是,就在苏联空军为中国代表团展示米格-29的飞行表演时,米格-29居然当场失事,这给在场的中国代表团留下了很差的开场印象。

再加上后来中国代表团得知了米格-29作战半径只有700公里的数据,因此对这款“机场保卫者”不再予以考虑。

米格29战斗机

见中方完全看不上米格-29,迫于经济压力的苏联人这才拿出了压箱底的苏-27。作为苏联空军最先进的重型双发战斗机,苏-27的最大作战半径高达1600公里,全机拥有10个外挂点,载弹负荷为7吨,可发射射程超过80公里的R27空空导弹。

对比国内的歼-6、歼-7乃至歼-8,苏-27的性能堪称碾压,因此它立马被中国空军看中。

中苏两国在1990年12月签署了首批引进24架苏-27SK的订单,价值30亿人民币。虽然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但俄罗斯依然履行了苏-27SK的相关合同,在1992年将其全部交付中国空军。

苏-27

引进苏-27SK后,中国空军获得了在东海、南海等边防重地长时间夺取制空权的能力。不过苏-27SK毕竟是空优机的基底,因此空对地/空对海打击能力都不算突出。

至于国内自研的歼轰-7,也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它的空战能力却得不到空军的认可。因此,中国于1996年再度引进苏-27的深度改进版苏-30。

实际上,苏-30就是对苏-27空对地打击能力进行针对性优化的机型,而中国空军引进的苏-30MKK则根据国内实际要求再度进行了微小修改,令作战半径与载弹负荷进一步强化。随着苏-30MKK列装中国空军,“侧卫”家族正式在国内扎根。

苏-30战斗机

“侧卫”的国产化道路

在引进“侧卫”战机的同时,中国空军秉承国防工业独立化的原则,启动了国产“侧卫”的研制项目。在1994年,中航工业已经与俄罗斯签署合同,引进了苏-27SK的全套生产线,并在4年后生产出了第一架歼-11A,也就是苏-27SK的国产版本。

歼-11A战斗机

不过,在研制歼-11A的过程中,中航工业也发现了俄式“侧卫”的缺点。由于苏联军工的科技树全部点到了笨重的电子管技术上,因此俄罗斯原厂生产的“侧卫”战机航电性能普遍被西方战机拉开了差距。

但幸运的是,中国在90年代对外开放后引进了西方的集成电路与晶体管技术,这让中国在航电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因此,从歼-11B系列开始,中航工业已经开始对国产“侧卫”实施具有本国技术特色的升级改造,例如为其装配国产的相控阵雷达与涡扇-10发动机。

目前歼-11系列的最新版本为歼-11BG,它的整体性能已经与最初的苏-27SK拉开了明显差距,达到了4++代战机的水准。

歼-11BG

而在多用途战机方面,苏-30MKK的引进直接促进了歼-16的问世。它全面配装国产航电系统与火控雷达,而且使用国产的一系列机载弹药,例如鹰击-83K反舰导弹、鹰击-91反辐射导弹与霹雳-15空空导弹。

相比歼-11系列,歼-16的空对地/空对海打击能力获得了针对性强化,是中国空军目前最先进的“侧卫”战机。

不过在歼-20服役后,“侧卫”战机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歼-20作为隐身战机,其空战性能已经与“侧卫”战机拉开了代差,这代表“侧卫”战机的战力天花板已经被焊死。因此,歼-16系列大概率会成为“侧卫”战机的绝唱。

歼-16战斗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歼-20是一款纯粹的空优机,因此未来中国空军仍需要歼-16这样的“炸弹卡车”承担空对地/空对海打击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后的歼-16系列有可能继续推出对航电模块与数据链进行升级的迭代机型。

参考资料

【1】中国空军最强大的“侧卫机群” 新浪网

【2】我国自主研发的歼16战机列阵长空 中国航空新闻网

0 阅读:3

具恒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