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肩扛振兴山东水彩的大旗,一生都在为此辛劳付出着。
澄明之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青岛市和山东省一些跟水彩画有关的重大事件,大多与吕品有关。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能够与北京、上海的水彩画实力齐名,在圈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其中吕品功不可没。”
这是水彩画家吕品先生的学生在怀念恩师时曾写下的话语,寥寥几句,将吕品为推动青岛水彩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清晰点明。但若回顾吕品先生的创作生涯,会发现这样的成就得来并非易事。


战争下的挺身而出为以及文革时的惨遇迫害为他的经历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而平淡日子里,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身于水彩创作以及教学,更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即使经历过这些风雨与磨难,他对艺术的澄明之心,却从未蒙尘。
笑对磨难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国人难以忘怀的一段沉重历史。
事件爆发时,整个青岛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文化艺术界也受到波及,全然不复往日的繁盛,犹如一潭死气沉沉的湖水。得知消息后的吕品匆忙从求学的北平赶回家乡,他决定做一些事情,重振青岛画界的活力。



思来想去,他与昔日同窗共同创立了“琴岛画会”,旨在将当地各行各业热爱绘画的人们以及专业的画家们聚集到这个大家庭中。画会成员们互相鼓励,一同创作,以许多情感丰沛、充满力量的作品为当时沉闷的青岛画界送来一阵阵暖风,他们举办画展、开设学习班,在青岛掀起了一阵阵学习水彩画的热潮。



在画会声名鹊起之时,吕品多次拒绝日伪政府的合作,并不惜与国民党对抗,以保全当时的一些进步人士,此举自然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吕品于遇害之时侥幸逃脱才得以幸存下来。

然而他躲过了残酷的战争迫害,他的许多画作在文革时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经历了被友人出卖、被下放劳动等事。

命运待他不公,他却从未怨恨,并淡然置之,这便是他笑对人生的态度,而他的创作中,也无疑体现着他豁达、从容而坚毅的性格。他画水彩,从不拘泥于某种题材,而是在自然风光中有感而发,便兴起作画,用笔用色皆浑然天成。

他的作品总是自然生动、清新明朗,即使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却也融合了不少印象派以及浪漫主义的质感,散发着朦胧悠远的诗意。戴秉心先生曾说:“吕品先生的作品像宝石般的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潜心执教
吕品一生爱画,并毫不吝啬将他的创作感悟与技法传授于人。他的执教生涯,最早还是要从“卢沟桥事变”说起。
当时战后刚被解放的青岛还尚未恢复往日活力,吕品认为应该在画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广水彩画,便雷厉风行地创办起了青岛美术专科学校,这也是山东历史上首次出现高等美术学府。

家境殷实的他直接将自己的别墅腾作教室与校舍,并无偿提供自己的藏书以及教具以供学生们学习使用。画好水彩、推广水彩的责任心驱使着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孜孜以求。常有他的学生回忆起在美专学习的日子,称他教学仔细认真,自己开发教材,力求为学生们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

他的教学从来都是因材施教,悉心教导每一位前来请教的学生,给出自己具体的指导意见。他很注重在实践中训练学生们的绘画能力,因此常常带着学生们外出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写生,条件有限却从不说辛苦。


吕品是极爱在自然中写生的,他的风景画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细腻感知,在他的笔下,湖光山色、草木繁花都颇有灵气。
朱铭曾在谈及他的作品时说:“水光山色似乎早就在他的性灵中注入,特别专注于用水彩表现风景,他以彩色画笔描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他的绘画风格,既有清淡优雅,意韵隽醇,又有写实塑造,可谓“意”“象”兼工,情景交融……”



他在自然中仔细观察,常常一画就是一天,他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许多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们的绘画能力往往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为他们的水彩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品的画风虽写实,但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定要画出个性、画出情感、画出特点,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曾跟学生讲过,“画画是没有规则的”。


到1952年时,学校合并了到山东艺专后开设了水彩画专业课,而吕品也转而执教于此,学校迎来了更多热爱水彩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许多日后大有所为的画家,他们在吕品的培育与教导下,共同不断推动着青岛以及山东的水彩发扬光大,并逐渐在全国的水彩画界大放异彩。

在学校任教的那些年里,吕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关于水彩画的创作心得在三尺讲台之上传授,是无数学生们绘画路上的引路人;而在学校之外,他多年来都积极推动着青岛水彩事业的发展,亦是青岛水彩画的先行者。


他一生清贫却不失风雅,即使岁月给他诸多磨难,他都照单全收,依旧淡定从容,一笑置之。
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被许多人称为“青岛水彩画的基石”,这个称谓,不仅是众人对他的钦佩与认可,更是他韵味无穷的一生中,最写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