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学引爆《再见爱人4》超点吸金千万,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伊伊的日记 2024-11-14 15:48:27

在综艺的璀璨星河中,《再见爱人4》宛如一颗耀眼的超新星,以“麦学”为爆点,引发了全民热议,成为现象级的热门IP。

节目中,麦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如“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没有打到我的心趴上”等,在“熏鸡事变”后,像病毒般传播,“熏鸡”“麦言麦语”成为网络热梗,网友甚至将这档节目称为“全球华人春晚”,足见其影响力。

起初,开播热度由“杨学”主导,巨力索具被调侃成“离婚概念股”,但随后“麦学”崛起,势不可挡。

麦琳和李行亮提及的卓资山熏鸡、内蒙古奶皮子、沈大成青团等商品销量随之暴涨,这无疑是节目热度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直观体现。

从数据上看,自第二期起,《再见爱人4》每期更新都稳居云合综艺市占率榜首,热搜不断,热度持久不衰。

这不仅为节目带来了超高的会员拉新量,也为芒果的Q4财报注入了强心剂。

这背后,是“麦学”对大众吸引力的深度挖掘。

“麦学”的发酵过程堪称一场精彩的剧情。第一期麦麦的排序和梦想,就已显露出她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以及过度依赖配偶的问题,这种情感模式给人一种窒息感。

到了第二期,“垃圾桶事件”“青团事件”等在婚姻零分时刻重现,麦麦反复且模糊的表达让观众对她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与疑惑。

第三期“画像被丑哭”事件,进一步暴露了她的抗压能力差和容貌焦虑,连曾支持她的张婉婷都态度反转。

第四期“熏鸡事变”中她的行为被网友指责,“汉服事件”又添一把火,麦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麦麦的各种信息被扒出,从北漂经历、李行亮父母、自身样貌、家庭条件到生育损伤、台湾口音等,这些信息丰富了大众对她的解读维度。

有人从她身上看到主妇的牺牲与不易,反对对她的妖魔化;

有人看到她在情感表达和情商方面的问题;

还有人从她身上联想到上一代父母或全职主妇的影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

这种多维度解读使得麦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场舆论狂欢中,对麦麦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

“小红书审判麦琳”登上热搜,她仅有的一条小红书笔记下有近10万条负面评论。

而心理咨询师指出,虽然麦麦有类似“传统妈妈恶习”,但她并非NPD人格,大众对她的攻击可能源于自身被触发的创伤。

这让我们看到,在网络时代,公众对公众人物的评价往往容易走向极端,缺乏理性分析,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对待这种现象,避免过度伤害。

李行亮同样不是完美角色。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也暴露出他在夫妻关系处理中的问题,比如在夫妻角色互换表演中的防御姿态,以及存在的述情困难和潜在攻击性。

这说明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可能存在问题,而不是单一一方的责任。

观察室嘉宾的表现也是“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执中在节目中的言论引发了两极评价,有人视他为“嘴替”,有人则质疑他缺乏客观性。

而沈奕斐、Papi酱等嘉宾的女性视角和理性声音为节目增添了深度,也说明一档好的综艺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引发更多思考。

从节目制作层面来看,过往的离婚海报、夫妻画像等环节在本季继续发挥“心理侧写”的作用,经济纠纷、金钱观等敏感话题的强化,如留几手花光葛夕嫁妆、张泉灵对黄圣依财产的追问、新的限制花销和轮值导游环节,都加速了“麦学”的爆发。

这显示出制作团队对内容把控的精准度,他们深知如何挖掘和放大嘉宾间的矛盾和话题,以吸引观众。

作为本季唯一的素人嘉宾,麦麦在镜头前的失态表现反而成为节目流量密码。

但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流量获取方式是否对嘉宾造成了过度伤害?

嘉宾在获取知名度提升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这是综艺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的问题,我们不能只追求话题和热度,而忽视了嘉宾的心理健康。

《再见爱人4》成为现象级爆款并非偶然。

总导演透露夫妻嘉宾是主动寻找而来,且没有剧本。

这说明选对嘉宾至关重要,他们就像节目的灵魂,而制作团队对话题的挖掘和引导能力则是让灵魂发光的关键。

与往季不同,本季矛盾焦点更集中,使得观众的吐槽更有针对性。

再加上时代情绪的契合,当下大众对“癫系”内容的喜爱,让这档节目把“癫系爱人”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芒果综艺在话题爆款的打造上一直独具慧眼。

在综艺市场竞争激烈、大浪淘沙的环境下,综N代能持续火爆,是因为芒果能够精准捕捉时代情绪,快速将创意落地,形成了良好的制作生态。

《再见爱人4》对于整个综艺行业都有借鉴意义,无论是角色塑造、话题营造还是综艺模式创新,都值得深入研究。

而对于未来类似节目的发展,我们期待在保持热度的同时,能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