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共同探讨工程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在鲁班绿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的支持下,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李立成、毛江2位教师参加了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工程训练专业委员会年度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市多所高校的工程训练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企业界人士近200人齐聚一堂。
10月19日,重庆市工程创新大赛理事会召开。理事会成员围绕如何更好地组织工程创新大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达成了多项共识,为接下来的赛事举办和工程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
当天下午,参会代表集体参观了西南大学校史馆。在校史馆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实物展品,生动展现了西南大学从创建至今的辉煌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工程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参观过程中,代表们纷纷表示,西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教育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对未来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
10月20日,学术交流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七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盛宴。本次交流会由重庆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何高法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谢守勇、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余志祥共同致辞。主要回顾了过去一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成就,并对未来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他强调,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加强工程训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
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何义团首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拓展实践课程内容、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何教授指出,通过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报告1: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实践课程,提升实训质量——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发展思路
西南大学丁珠玉分享了西南大学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实境化工厂模式建设新型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经验。他强调,通过模拟真实工业环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真实感和互动性,还促进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2:基于实境化工厂模式的新工训中心建设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刘思璐的报告聚焦于自动驾驶小车创新实践项目。她介绍了项目从设计、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她认为,自动驾驶小车项目是推动工程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4:从金工实习到工程训练的思考、实践与探索
重庆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曾绍坤的报告以两足行走车为例,展示了工程技能训练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他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了工程思维,增强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报告5:工程技能训练课改项目——以两足行走车为例
西南大学李守太的报告则关注了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课程改革。他分析了当前非机械类专业在工程训练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包括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等,旨在提升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报告6:面向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探索
四川凯普特科技有限公司陈良艳作为特邀嘉宾,带来了关于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的专题报告。她详细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工程训练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赛项促进学生在工程设计、仿真模拟、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她还分享了公司在支持高校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功案例,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报告7: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解读
2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场报告的结束,本次学术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重庆市在工程训练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强了重庆市各高校在工程训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媒中心 燕治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