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341年,庞涓一路紧追孙膑,都快能把孙膑给砍杀了。冷不丁,他瞧见路边有棵树,树上刻着八个字 。
瞅见这8个字,庞涓刹那间脸色骤变,整个人都显得神情游离。末了,他哆哆嗦嗦抽出佩剑,嘴里喊着6个字,紧接着挥剑了结了自己。
庞涓在树上瞧见的究竟是哪8个字?他为啥选择自刎?临死之时又讲了哪6个字?下面就来逐个给出答案。
【轻信同门,惨遭陷害】
庞涓曾跟从鬼谷子学习,他同门中有个叫孙膑的。起初,他俩关系极为亲密,情谊深厚,起码孙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春秋战国那会儿,鬼谷子这人可太神了。他知晓古今之事,学问深厚得很。据说,要是能学到他一点儿真本事,在那乱世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各国诸侯敬重的座上客,根本不在话下。
像他门下的苏秦和张仪,靠着出色口才纵横捭阖。在诸侯间穿梭游说,凭一张巧嘴引发各方争斗,让天下陷入持续不断的纷争局面。
庞涓与孙膑能力同样出色,从鬼谷子那儿学到了兵法精髓。还有种说法,要是能得到他们其中一人相助,就有拿下天下的可能。
庞涓学成后,好多诸侯都拉拢他。最后,庞涓挑中魏惠王。为啥选他呢?其实原因不复杂,庞涓本就是魏国人,故土情结促使他做了这个选择。
魏惠王极为赏识庞涓,庞涓在魏国发展顺风顺水。他带兵出征魏军,多次立下战功。没多久,魏惠王就打破常规,提拔他做了大将军,让他在魏国朝堂的地位无人能及。
不少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臣,都得给庞涓让路。尽管好些老臣心里不服气,可庞涓战功卓越,那些老臣就算不情愿,在这实打实的功绩面前,也实在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庞涓没少干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事儿。在魏国,论这本事,庞涓独一份儿。魏国那些老臣,没一个能像他这样,从过往战绩看,也确实只有庞涓能做到这种程度。
虽说这些老臣没那能耐,可庞涓清楚有一人行,此人便是他同窗孙膑。庞涓明白,老臣们做不到的事,孙膑却有能力完成,这孙膑与他曾一同求学。
庞涓和孙膑做了好些年同学,庞涓清楚孙膑有多厉害。平常孙膑看着随和,可一上战场就不一样了,为赢啥手段都使得出来。而且他特别懂人心,总能预先猜到对手想法,让人根本没法防备。
庞涓那会儿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是孙膑尚未入世。可孙膑一旦投身纷争,还跟魏国作对,庞涓虽说不是铁定输,但要想赢,把握着实不大。
于是庞涓打算抢先行动,把孙膑请到魏国。他想着,等孙膑来了,兄弟俩一块使劲,肯定能帮魏国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霸主。
这当口儿,孙膑在山上待得有些乏味。正巧庞涓来信相邀,他二话不说,马上动手整理包袱,满心欢喜地朝着魏国出发了。
起初,就跟庞涓预想的一样,孙膑到了魏国后,魏国实力大增。魏国军队战力强劲,四处征战皆凯旋,连秦国、楚国这样的强国,都得费心思去讨好魏国,不敢轻易招惹。
可没多久,庞涓察觉到异样。他瞅见孙膑的表现,仿佛有赶超自己的趋势。再这么发展,孙膑早晚会顶替他的位置,往后自己恐怕只能在孙膑手下当副手了。
庞涓心胸狭窄,根本咽不下这口气,心里就开始盘算着,得想个法子,好好整治整治孙膑,让他吃点苦头。
最后,孙膑遭以子虚乌有的罪名,被施以膑刑,即膝盖软骨被挖去。起初孙膑面临死刑,庞涓凭借自身战功,才保住孙膑性命。
陷害孙膑跟救孙膑的居然都是庞涓,这事儿奇不奇怪?庞涓心里究竟打着什么算盘?他这么做的意图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说不定庞涓顾念往日交情,只是想除去威胁,并非真想害孙膑性命。不过更大可能是留着孙膑有好处。毕竟孙膑能力比他强太多,要是碰到难打的仗,还能找孙膑请教。
孙膑就这么着,因轻信庞涓,陷入了半死不活的境地。可滑稽的是,即便如此,他还得对庞涓的救命之举表示感谢。
过了好些年,孙膑才知晓事情实情。这真相令他万分痛苦,他本真心待人,哪料到竟是这般下场。打这起,他便琢磨着要找庞涓报仇。
【围魏救赵,一雪前耻】
自打魏国在诸侯中崛起,各国使者就常往魏国跑。为啥呢?魏国势力强盛,诸侯们都琢磨着跟它处好关系。再说,有些事儿提前跟魏国通通气,能避免生出些没必要的麻烦。
有回,齐国派使者前往魏国。那会儿庞涓刚好带兵外出打仗。孙膑绞尽脑汁,试图和齐国使者搭上线,期望能和对方碰面交流。
齐国使者见到孙膑,瞧见他模样时颇为诧异。可一番深入交谈,使者马上察觉到这人不简单。得知孙膑是鬼谷子徒弟、庞涓师弟后,使者对孙膑愈发重视起来。
魏国若有庞涓,便能在诸侯间称雄。齐国要是得孙膑,起码不用再惧魏国。使者思及此,下定决心,哪怕风险极大,也毅然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过了好几个月,庞涓才发觉孙膑没了踪影。在庞涓眼里,孙膑那时双腿残废,就是个没用的人,压根不用担心他能掀起什么风浪。
出乎他意料,只因自身小看对手、疏忽大意,最终竟丢了性命。他压根没料到,因这般轻敌与马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孙膑抵达齐国后,成了齐国大将田忌府上的贵客。田忌虽地位颇高,却为人实在。像孙膑这般精通兵法、学识非凡的奇才,田忌对其格外重视。
之后,经田忌引荐,孙膑获齐威王青睐。从这时候起,孙膑在齐国扎稳根基。随后,他一面效力于齐国,一面瞅准时机,准备找庞涓讨回公道。
过了几年,孙膑终于等来个契机。此前一直没机会施展才能,如今这机会犹如曙光,让孙膑看到了一展身手的希望,也为后续一系列行动埋下伏笔。
那会儿,赵国去攻打卫国。卫国虽小,却是魏国盟友。赵国这举动就像捅了马蜂窝。魏国因着盟约,不得不出兵,而带兵的正是庞涓。
庞涓率领的大军,实力强劲,赵国军队与之相比,简直弱不禁风。没多会儿,庞涓就率部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城下,将其团团围住。
赵国陷入困境,只能向齐国与楚国寻求援助。齐国那厢,任命田忌担当主帅,孙膑出任军师,随后发兵去救助赵国。
田忌听了孙膑的主意,采用佯攻别处、实则解救赵国的办法,不直接去救赵国,而是率兵朝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用围魏的方式来解赵国之困。
魏惠王觉得没人敢打魏国,所以把魏国军队全派出去了,结果国内防守变得很薄弱。没想到,这恰好让齐军找到了进攻的机会。
庞涓瞧见这情形,没别的法子,只能赶紧转变行军方向,火急火燎地赶回去救援。
两方军队开打,齐军很快就败下阵来。那时庞涓压根没料到孙膑在齐军里,所以没把对方当回事。为了尽快追上齐军,他命令部队舍弃笨重物资,轻装前行。
魏军本以为齐军已是囊中之物,没承想,转眼间自己反倒遭了围困。如此一来,庞涓很快就沦为齐军的俘虏。
孙膑起初打算直接把庞涓杀了,可田忌阻止了他。毕竟魏国的主力部队还完整,庞涓带的仅是先锋。要是真把庞涓杀了,魏惠王肯定会跟齐国死磕到底。
孙膑这人爱憎分明,田忌与齐国对他有恩。而庞涓呢,虽与他有纠葛,可看在田忌和齐国的情分上,孙膑也只能暂且放庞涓一马。
【再战庞涓,报仇雪恨】
正当各诸侯火药味十足,马上要大打出手之际,楚国出面了。楚国充当调停者,劝诸侯们停战,毕竟继续打下去毫无益处,纯粹是白费力气。
魏惠王同意停战,不过前提是齐国放回庞涓。齐国考虑到不能把魏国得罪得太厉害,思索一番提出几个条件后,便把庞涓放还给了魏国。
或许有人会问,齐国这么做,是不是放虎归山?并非如此。孙膑既然能打败庞涓一回,再胜一次也不难。只要孙膑在齐国,庞涓就没什么可担忧的,对齐国造不成多大威胁。
没过几年,齐魏两国果然又一次兵戎相见。此前似乎就有再战的端倪,这次冲突也在意料之中,双方再度开启战事。
此次双方起战事的缘由跟上次差不多。魏国对韩国发起进攻,连着攻克好几座城。韩国可急坏了,赶忙派使者去齐国,请求齐国帮忙。
齐威王瞧见状况,没半点迟疑,果断下令,又派田忌与孙膑这对默契组合挂帅出征。他铁了心要让魏国清楚,齐国可不是好惹的,得叫魏国见识见识齐国的实力。
孙膑确实有智谋,他明白上次庞涓是因轻敌才失利,这次想算计庞涓难度极大。于是他打算将计就计,先让田忌独自去和庞涓过上几招。
虽说田忌也算有名的将领,可跟庞涓相比,实力差得远。接连打了好几场大仗,每次都是庞涓占上风,田忌输得一塌糊涂,节节败退。
关键在于,田忌这次战败可不是装样子,是实实在在打不过。庞涓一下子就瞧出来了,孙膑没在齐国军队的阵仗里头。
此刻他心里踏实了些。不过,上次吃了那么大的败仗,他心里有数,可不敢再掉以轻心,即便当前情况看似安稳,也始终保持着警惕。
这时孙膑出招了,他向来擅长料敌先机。就针对庞涓,施出“减灶计”,使得庞涓觉得齐军已乱了阵脚,好多士兵都丢盔卸甲,跟逃兵似的,没了战斗的样子。
没人料到,一个专为他设的圈套已然布置好,如同张好口袋,就等他自投罗网,陷入这精心准备、只待收网的陷阱之中。
庞涓紧追齐军不放,一路追到马陵道。这地儿路窄,两旁全是高山,天然就是打伏击的好地方,任谁走到这儿,都得小心防备。
但庞涓那时一心只想追上齐军,根本没在意别的。等他行至马陵道中间,手下士兵突然跑来告知,前方一棵大树上刻着字。
庞建凑过去一瞧,就见树上醒目地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八个大字。庞涓心里暗叫不妙,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然陷入埋伏之中。
但已然来不及了,刹那间,周围山上猛地涌出数不清的齐军,如雨点般的箭纷纷射下,魏军毫无防备,一下子就死伤众多。
庞涓心里明白自己这回是必死无疑了,想想自己把魏国大军给搞没了,实在没脸面对魏惠王。他二话不说,抽出佩剑,一剑抹了脖子。临死前,还嘟囔着“倒成就了那小子的名声” 。
说的是,他这一死,竟反而让孙膑声名远扬。原本不那么出名的孙膑,因他的死亡而被众人知晓,成就了孙膑的赫赫威名。
庞涓之所以丧命,自负是一方面,当初干的那些不仁不义之事也是主因。打从他陷害孙膑那时候起,其实就已经能预见他最后的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