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我没有资格成为所谓“家长”|读《做适合人的教育》

大安于隅 2021-12-30 21:58:56

一个人读书的

第251本

【书名】《做适合人的教育》【推荐阅读人群】对人智学、华德福教育理念感兴趣的朋友【类别】

教育 儿童教育 华德福

这是一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书。华德福的理念建立在人智学基础上,人智学创始人是鲁道夫•斯坦纳。

但这本书不是鲁老师写的,是一位在华德福工作的老师撰写而成。书中涵盖了鲁老师的人智学观念、教育理念、华德福学校实践等。

一    关于人的发展阶段

书中比较精髓的,是鲁老师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认知。如下:

小时候,我们的发展是从四肢开始的,从四肢向上,意志在萌发,我们眼里的世界是善的;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身体的自由感受。

小学后,我们的思维开始发展,从头脑往下,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美的;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一个能对他有权威感的人物,来指导自己成长。

这里,华德福学校里是有主班老师制度的,从一年级一直跟到青春期,鲁老师认为,这位主班老师便是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权威存在。教师的权威不是说专制,而是让孩子感到敬重和认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自然权威,不是制度规范出来的 。所以这对老师的个人魅力是有一定要求的~还有点高~

回到发展阶段,青春期时,意志从四肢向上,思维从头脑向下,在胸部处相遇,情感和思维结合,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真的;

这个时候,可以进行科学等智力教育活动,进行记忆力和幻想力的平衡。

二    关于匹配的教育形式

所以鲁老师是提倡之前进行身体和美的感受 ,后面进行科学智力开发这种。这个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一些些共通之处,比如前期对身体运动的提倡,12岁以后抽象思维才得到较好发展。

对美的感受,可以在接近宇宙和大自然本质的教学法中进行。但什么样的教学法是这样的呢?比如鲁老师经常提及的,湿水彩、优律诗美、手工、园艺这些,是否便是这些艺术形式?

华德福理念十分重视艺术感觉的培养。

“靠智力,仅能够理解大自然,靠艺术感觉才会体验到活生生的大自然…那些被培养了理解力的孩子…会向着能力的方向成熟;但是那些被培养了艺术感的孩子,会向着创造性工作的方向成熟。用能力和才干,人们仅仅表现他们自己;只有在创造性工作中,他们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是用能力,只是表现,在创造中才能既表现又增干。

同时,鲁老师会杜绝任何对孩子智力开发的举动。但,个人觉得,这恐怕没办法完全规避?比如画彩虹,孩子如果问为什么会有彩虹,势必将涉及科学知识。不过鲁老师的方式可能是,不要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以故事或其他艺术形式来呈现会更好。

相对而言,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则是对孩子自主思维能力的破坏,鲁老师认为不应该让孩子和电子设备有丝毫接触。部分同意,主要现在的生活环境里,电视收音机没办法完全回避,但可以有效利用它们的资源优势。

另外,这里的思维可理解成智力,意志是行动力,情感是中间因素。

三    华德福中不一样的世界观

有意思的是,鲁老师说,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分别对应以上三项,思维、意志、情感。好像是也可以这么理解~~

另外,鲁老师还有同感和反感一说。同感指的是融合同化,反感指的是脱离旁观。小时候,我们是同感的,因为我们分不清自己和环境的区别,越长大越有反感能力。

再比如,鲁老师觉得名词是让人反感的,比如命名情绪。形而上的交谈也是反感。而动词让人同感,代入其中,所以要想别人有同感体验,都会通过身体活动来感受~

再比如,元音是同感的,辅音是反感的,音乐是同感的,造型艺术是反感的,好像很多东西在鲁老师看来,都可以分成同感反感,就跟万物有阴阳之分这种类似…

当然,鲁老师理念里,也有看起来比较玄的地方。

比如鲁老师认为有轮回转世,有类似佛教观念里的“业”的存在。一个行为会预设出下一个行为,这便是所谓命运,不是受家族限定 ,而是受灵性。

比如鲁老师认为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身材和样貌,或者说,人的性格可以从TA的外貌中看出来,甚至走路姿势中也可以看出命运~这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没有书中所说的那样绝对。

华德福理念有其精髓之处,但有时读起来,觉得这套教学体制有点教条化趋势,鲁老师设置了很多框架和限制,并让老师一定要做到。

它理念的核心,其实便是身心灵的统一,“通过身体,他属于能够感知的世界;通过心灵他为自己构筑世界;通过灵性世界把自己展现给他,这个世界超越于另外两个世界”。

对人成长的不同看法,衍生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我还是认为,取其合适之处便好。

四    关于教育理念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没有教育洁癖,所谓教育洁癖就是完全信奉推崇某种教育理念,然后不惜付出任何财务和精力代价,去给孩子营造家长理想中的教育环境,哪怕牺牲家长自己的个人生活也在所不惜。

我觉得,那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衷,成为了一种执念…当我读到此书中,太过教条的部分时,也会感到某种执念的影子…

对此书最大的兴趣,倒不是说看完要怎样怎样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而是被这个标题吸引,好奇怎样的教育算是适合人的教育,好奇华德福视角下的人的成长过程,好奇不同人眼里的不同生命观,更想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吧。

之所以对教育感兴趣,也不是说要成为一个怎样怎样优秀的家长。我一直无意于成为一个优秀家长,我只想好好做一个普通人。在普通人的修炼路上,我感觉自己的受教育过程便是一个“非人”的过程。

按照华德福的教育阶段,我的受教育过程不是从感受身体和美到科学启智,不是从同感到反感,而是刚好相反。

我对世界的感知是从文字、公式、教材开始的,直到大学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那双悬于象牙塔中、无法着地的双脚,奔三的路上,才开始重新进行和世界同感的觉察,开始意识到身体和美的感受,开始学会去体味、去打开、去尝试对艺术对自然对宇宙本质的欣赏和敬畏。而这部分,便是在这个讲究功利和效率的社会中,被日益磨灭掉的人的灵性。

在孩子面前,我没有任何资格说比他更有智慧、更有见解,在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路上,我不见得比他高明了多少。

看教育类书籍,不是为了站在更高姿态上去教、去授予,而是为了看到自己的实际位置,为了自明和自省。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公众号:大安于隅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