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韩国总统、吕布义父还要高危的职业:唐朝初期的太子

时拾史事 2022-10-18 19:25:24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在初唐时期,太子就像吕布义父、韩国前总统一样,属于高危职业。每个皇帝的首任太子,往往没有好下场,最后登基的通常是第二任甚至第三任。

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被父皇废黜,赶出长安,郁郁而终。

唐中宗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失败,为部下所杀。

只有唐睿宗李旦的太子顺利继位,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当初商议太子人选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由李成器入主东宫,可李隆基参与政变,功劳较大,能力突出,最后李成器主动辞让:“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推荐李隆基为做太子。如果没有这番识时务、知进退,恐怕又要上演一次玄武门之变了。

太子高危,究其因为,都是利益之争、权力之争使然,可以看出帝王家所谓的亲情,是那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的太子也是如此,他叫李忠,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也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这段历史要从贞观十七年说起,某日,长安城的弘教殿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唐太宗李世民在此举办宴会,他趁着酒劲,当着皇亲国戚、与会大臣的面跳起了舞蹈,看到皇帝如此高兴,其他人也跟着翩翩起舞,氛围好到了极点。这场宴会整整举办了一天,走的时候,李世民还赏赐了诸位来宾一些礼物,感谢他们的捧场。

什么事情让戎马一生的李世民如此满意?原来,是他的宝贝儿子李治有了长子,唐太宗又多了一位孙子。当时刚刚经过储位之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双双被废,十五岁的李治成为储君,从此,动荡的朝局得以稳定。现在太子刚刚入主东宫不久,便生下了长子,说明大唐后继有人,皇家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两件喜事接踵而至,李世民岂能不喜,岂能不嗨。三年后,他封宴会主角李忠为陈王。

对于爷爷的印象,李忠脑海里应该是不深的,六岁那年,李世民便驾崩入葬了昭陵,二十一岁的爸爸继承了皇位。新帝登基,必然面临册立太子的问题,之前高祖、太宗都是刚刚上台,便毫不犹豫地确立了人选,那就是皇后的长子。可是在永徽初年,李治的王皇后并没有子嗣,储位暂时空置。李忠虽然是长子,但他的生母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宫女,如果皇后生下了男孩,太子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长大后会被封为王爷,去外地担任刺史,享受荣华富贵。

可眼下皇后恰恰不孕不育,又不得李治宠爱,萧淑妃宠冠后宫,已经为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李素节被封为雍王、雍州牧,天资聪颖,学习勤奋,父皇非常看重,大有册立萧淑妃为皇后,立雍王为太子的苗头,让王皇后很是忧虑。自古以来,被废的皇后能有几个善终的,即使能够活命,冷宫的凄凉苦楚,也不是正常人可以忍受的。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很着急,自己能够当上宰相,外戚身份是主要原因,如今皇后岌岌可危,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生怕哪天就倒台了。为了稳住后位,他看上了李忠,奉劝外甥女提议李忠为太子,他当上了储君,李素节就当不了,可以遏制萧淑妃的势头。而且李忠母亲地位低下,本来没有希望成为太子,现在皇后拥立他,必然感恩戴德,日后登基,王皇后的地位有保障。

王皇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总不能坐以待毙,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听舅舅的。得到外甥女的点头,柳奭又跑到外廷四处活动,游说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等其他宰相,希望他们可以提供支持,长孙无忌等人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也愿意帮李忠说话,以后李忠要是当了皇帝,必然感念长孙家、褚家的拥立之功,加官进爵不在话下。现在李治虽然年轻,宰相们恐怕见不到李忠登基的那天,但为了后代的福祉,这样做没有什么问题。

收到奏章,唐高宗并不乐意让李忠当太子,他是王皇后推荐的人,要是立了他,想要换掉皇后难度增大。可长孙无忌等大臣屡屡请求,给出的理由也难以拒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这么多年不孕不育,应该没希望了。太子之位必须有人,万一哪天皇帝出了意外,大臣们还有个主心骨,皇子们也不会争来争去,祸起萧墙。于是在永徽三年,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大赦天下。永徽六年,李忠成年举行冠礼,全国百姓宴饮三天,部分罪犯被官府减轻了刑罚,好沐浴皇恩。

就在李忠享受着太子的荣光时,他的好日子也即将到头了。李治打心眼里不认可这位储君,生母刘氏地位卑下,又不是嫡子,拥立他的人都是皇帝所厌恶的,包括不受宠的皇后,还有跟皇帝对着干的托孤大臣。随着武则天回到皇宫,王皇后被废,褚遂良被贬,李忠的太子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武皇后有两位嫡子,李弘和李贤,储君哪里轮得上李忠呢?宰相许敬宗在皇帝、皇后的授意下,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李治当然准奏。

《降太子忠为梁王诏》写道:“以贵则皇后有子,以贤则不敢当仁,前后数四,情辞恳恻,义高旷古,道迈前修”,论出身、论才华,李忠都配不上太子之位,还说他有自知之明,多次请求退位让贤,唐高宗为了成全他的高风亮节,勉强同意,并予以优待,封梁王,食邑两万户,官职梁州刺史,赐物两万段,甲第一区。又是豪宅,又是财物,赏赐优渥,但是和天下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明明是被迫离开太子之位,官方为了不凸显皇家的内部矛盾,硬说成李忠主动让贤,也是煞费苦心。

自古以来,废太子很少有好下场。李忠在梁州没干多久,很快被调往房州做刺史,那里交通不便,是流放高级贵族的地方,将李忠调往此地,整他的意思非常明显。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李忠对自己的遭遇、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害怕某一天人头落地。他经常做怪梦,穿上女人的衣服,说是防刺客,防细作,屡屡给自己占卜,预测吉凶。这也就罢了,李忠还常常派人去长安,打探宫廷消息,对于当初拥立自己的柳奭、韩瑗等人,非常同情、支持,听说他们落马、贬谪、惨死,心里十分忧伤。

对此,唐高宗非常不满,你一个废太子,不谨言慎行,还敢搞小动作,准备处以极刑。武则天名义上是李忠的母亲,再三求情,希望皇帝网开一面,李治才决定放长子一马,废为庶人,迁居黔州,讽刺的是就住在当初李承乾住过的地方,跟罪犯没有任何区别了。昔日的锦衣玉食、前呼后拥,更是过眼云烟。

本以为这样就能消停了,没想到并非如此,李忠还是难以逃脱身首异处的下场。四年后,唐高宗与武则天闹起了矛盾,宰相上官仪推波助澜,帮助李治起草废后诏书。等武则天赶来,夫妻俩一合计,发现哪跟哪,根本没有严重到离婚的地步,上官仪瞬间尴尬,成为帝后二人打击报复的对象。

李忠与上官仪原本是上下级关系,以前在陈王府当过参军,早就想除掉李忠的人顿时有了理由,大肆散布舆论,说上官仪之所以想要废后,是为了帮助李忠东山再起,谋反夺位,皇帝遂下令处死李忠,被杀时,年仅二十二岁。次年,太子李弘上书高宗,请收葬大哥,获得批准,说明李忠死后暴尸野外,没有人敢去收殓,直到此时,方入土为安。政治斗争的残酷、黑暗显露无疑。

回首李忠大起大落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十分悲剧。长子的身份,让他成为某些人利用的工具,王皇后利用他稳住自己的后位,托孤大臣们利用他换取家族的未来。当两股势力都垮台后,李忠就像失去柱子的房梁,轰然垮塌。他做错了什么吗?完全没有,但他的存在威胁到了别人的利益,只要李忠还活着一天,对太子、对皇后不满的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利用他,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唐高宗一直想要除掉自己的长子,并非仅仅因为他是反对派强烈要求册立的太子,更是为了让想要利用他反对皇后、太子的人彻底死心。当得知李忠有怨言,行为怪异,李治就想下手,当时被武则天劝阻,等到上官仪事件后,坚定了决心。他是皇帝,不能用寻找百姓家的眼光看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1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