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周建国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手里攥着一封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场景在村里成了谈论的焦点。
高考恢复后,大学这座象牙塔像一扇遥远的大门,只为少数人开启。
村里人都在议论,既有期待又有无奈,一个男孩的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分为两条路——而两条路上站着两个女孩,等着他选择。
村里办的夜校补习班成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至少周建国是这么想的。
课桌旁坐着邻村的李芳,她小巧的身影和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总是吸引着建国。
李芳总是带着问题来补习班,每个问题似乎都有解决不完的热情。
对建国来说,课堂不再是打瞌睡的地方,而是多了几分期待。
补习班的日子里,他们并肩战斗在一道道习题中,努力在那个高考恢复的夏天留下印记。
李芳的梦想一直在北京,那里有她向往的大学生活,那里有她从未体验过的世界。
听着她的憧憬,建国的心里也跃动着,仿佛眼前铺展了一条通向未知的道路。
北京的世界到底有多远,考上大学又有多难,成了少年的执念。
联欢会上的心事春节联欢会上,张小红的舞蹈成了热议的话题。
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使得邻里皆称赞有加。
小红与建国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伙伴,建国的母亲一直对她赞赏有加。
联欢会后,小红送建国回家,他们走在积雪的小路上,话不多却充满了默契。
小红那一句沉甸甸的“我喜欢你”,打破了这份宁静,也让建国感到措手不及。
建国的心里有另一份沉默的思念,那是对李芳未能表达的心意。
面对小红的真情,他倍感纠结,心中的那个影子是否真的这么重要,他一时说不清道不明。
高考后的分岔路高考放榜的那一天,并不属于建国的好日子。
李芳顺利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建国的分数却稍欠火候。
他没有出门庆祝,反倒有些不敢面对李芳。
回忆里,是那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的赠言,就像是一种鼓励,但又像是看不到的界限。
村里的闲言碎语,以及家里的压力,让建国愈发感到肩上的责任。
生活并不是因为高考的失利而停滞,家庭的负担和田地的活计仍旧需要他来扛。
小红默默地陪着他,手中的碗饭总是热着家里的小炕。
有时候,他望向窗外,总能看到小红忙碌的身影。
李芳的信不时寄来,信中夹有她在北京校园生活的剪影,这些似乎是两种不同世界的生活。
建国知道,在遥远的北京,李芳过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
时间像是过得飞快,村里的改革让农田变成了一片可供自由耕作的天地。
建国和小红在田间劳作,过着简单而实在的生活。
小红的付出和细心,让建国渐渐感到一种名为家的温暖。
村里人慢慢地不再用质疑的目光看着他们,而是开始欣赏这对年轻人的努力。
建国在村小学做起了民办教师,虽然不是大学梦中的校园,他却能从孩子们明亮的眼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邻村的李芳偶尔会来信,讲述她在大城市的见闻。
建国也不再执着于这种错位的交流生活,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那里不仅是一个家,还有一种用双手创造的幸福。
多少年过后,看着小红和他们的孩子,建国心里明白,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从一开始的执著,到如今的释怀,他悟到:路再平坦也需要有人同行。
当年立在村口的纠结,现今化为窗前的这灯火温馨。
人生的选择从来不只有一个正确,只要踏实地走,哪怕是不在所谓的正途上,也会有自己的美好。
而那些关于未完成梦想的惋惜,那些山高水远的畅想,终将随风而去。
重要的是脚下的路,和在路旁一起看风景的人。
人最最难得的是,在充满变数的人生中,能确定什么才是真正拥有的,以及带着梦寐以求的追求不倦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