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去旅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23 11:41:27

编者的话

课本是一双望向广袤世界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认识外面的世界。假期里,孩子们通过亲身探访苏州园林、桂林山水、壶口瀑布、都江堰等课本中的名胜,不仅被祖国大好河山和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也与课文作者有了更多情感共鸣。

一场奇妙的大冒险

府学胡同小学三(13)班 胡琪源

上学期语文课上,老师带着我们读了《桂林山水》。桂林到底有多美?好想亲眼去看看。终于,这个寒假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桂林,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刚到漓江,我就被眼前的景色惊艳到了——真的和书里写得一模一样!漓江的水波平浪静,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我凑近清澈见底的水面,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一定在玩捉迷藏,说不定还在悄悄说:“嘘,别吵,有小朋友来看我们了!”漓江的水像透明的水晶,江底的小石子和沙粒,像一颗颗彩色的宝石;漓江的水像翡翠,是青山倒映在水里的身影,山水一色。

我们坐上竹筏,慢慢往江中心划去。竹筏划过水面,泛起一道道小小的波纹,就像给“镜子”画上了一道道弯弯的眉毛。两边的山连绵起伏,有的像尖尖的竹笋,好像在比赛谁长得更高;有的像大大的桃子,像孙悟空不小心落下的仙桃;还有的像弯弯的月亮,等着嫦娥姐姐来做客。课文里还说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花了眼。

下了竹筏,我们来到象鼻山。远远望去,山的形状真的好像一头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江里。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想摸摸“大象”的鼻子。走到跟前,我发现象鼻山的石头坑坑洼洼的,像大象身上的皱纹,又像一个个小酒窝,仿佛在对着我笑呢。

来了桂林,一定要看看溶洞。一走进芦笛岩溶洞,我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洞里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瀑布,从洞顶飞流直下;有的像大蘑菇,说不定会有小精灵躲在“蘑菇”下面;还有的像魔法师,拿着魔法棒,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小朋友,欢迎来到我的魔法世界!”

这次桂林之旅,就像一场奇妙的大冒险,让我看到了课本里的美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会动的画,又像一首好听的歌。离开的时候,我一步三回头,心里盼着下次还能来!

指导教师 郭珩

赴一场姑苏之约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二(8)班 隗梓萱

青瓦白墙的景,小桥流水的情,课本中的那个古城苏州,就这样出现在我的眼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抹青山水,半部江南诗。坐一叶小舟,看船头戴斗笠的老师傅悠悠摇橹,笑唱一支江南小调。重重的山,潺潺的水,掺杂着江南的湿润气味,混合在一起,将我围在中央。

总忘不掉那“不同于其他的园林”,也忘不掉画一般的景。既然忘不掉,此行就必定要随着《苏州园林》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说它“就不该错过”,在到达之前,多怕那景辜负了这文!去了一看,根本没有一句假话。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除了古色,便是胜景。无论哪处花池、草木,都在它们“最对的”位置上,示于游人。课本中的那幅佳画,终于赏到。

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便到了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所描写的壮阔高朗的景象,当初我似懂非懂,而此时却真的看到了。黎明时分,初阳瓦解了残夜,春意唤醒了大地。想必诗人王湾心中的凄凉,也是在北固山下新一天的朝霞里终成过往吧。课本中的那份希望,终于悟到。

如果向往课本中某个神奇秀丽的地方,不妨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随着那本教会你知识的书,走过青山绿水、青瓦白墙,你会对其中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指导教师 徐红梅

震撼心灵的自然交响

北京学校九年级(11)班 丁美懿

初闻壶口瀑布之名,是在书页之间,文字的描述虽生动,却始终如隔着一层朦胧的纱幕。直到亲身竖立其畔,我才领略到那震撼人心的景象。

黄河水,宛如一条挣脱束缚的巨龙,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势涌向狭窄的壶口,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义无反顾地投身壮烈战斗。

在壶口处,只见那滔滔河水狠狠地撞击在岩石上,瞬间化作无数晶莹剔透的水花,如碎玉飞溅,又如银珠乱洒。这些水花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而那高高腾起的水雾,恰似一条洁白的哈达,在天地间随风飘舞,如梦如幻。

瀑布的声响,是一曲震撼灵魂的交响乐。每一声巨响,都像是大自然奏响的最强音,诉说着它的雄浑与豪迈。在这激昂的乐章中,还夹杂着河水相互碰撞、摩擦的声音,如同细密的鼓点,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动人心弦的旋律。

沿着崎岖的岸边缓缓前行,我的目光被瀑布两侧的岩石深深吸引。这些岩石,历经了黄河水千百年的冲刷洗礼,早已褪去了最初的棱角,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模样。有的被水流雕琢成了尖锐的山峰,有的则像一头威风凛凛的卧虎,还有的宛如一位身姿婀娜的仙女。这些岩石,就像是一本本无言的史书,默默地记录着黄河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岁月的漫长流转。它们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相互依偎、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气势恢宏的壮美画卷,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壶口瀑布旁,微风携水汽扑面而来,如轻纱抚摸脸颊,带来凉爽惬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河水混合的气息,质朴醇厚。闭眼深吸一口,那气息沁入心肺,让我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静下心聆听涛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岁月长河悠悠流淌。黄河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而壶口瀑布则是母亲河最激昂、最壮丽的篇章,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首钢矿业职工子弟学校第四中学初一(7)班 李依宸绘

两千年的见证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三(15)班 李昊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语文课本上《凉州词》中的著名诗句。玉门关究竟什么样?假期里,我和家人来到甘肃一探究竟。

正如诗句中所说,春夏季节的湿润季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两千年的岁月洗礼早已将与之配套的汉长城全部抹去。站在玉门关前,环顾四周,满眼都是漫漫黄沙。玉门关也就是这戈壁中的一座“土墩”——它的墙体全部由黄胶土夯筑而成,历经两千年风雨,表面已变得坑坑洼洼,土层间夹杂着碎石和枯草……这外观实在是与我对“玉门”如此美丽而又引人神往的名字的想象太不同。

试问,这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土墩”,又怎会屡屡被文人墨客写入作品,吸引天南海北的人们来参观?我抬头注视那黄沙尽头的骄阳,周遭升腾的古老与沧桑气息告诉了我答案:玉门关吸引人的是它两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站在关前,往事越千年,我仿佛听到了驼铃声声……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张骞凿通西域后,伟大辉煌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玉门关一度成为了中原政权保护来往商贾和商人们交易的重要场所。“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无数商旅和使节从玉门关前走过,这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缺少历史兴趣是欣赏不了玉门关的,而没有一腔热血的家国情怀也是无法在这里戍边的。即使“春风不度玉门关”,纵然“黄沙万里白草枯”,哪怕“年少从军竟未回”,古时这里的戍边士卒也没有半点颓废消沉,没有后退一步,因为身后有挚爱亲人,有黎民百姓。玉门关见证了戍边将士们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家国情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玉门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再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象征。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玉门关地区正逐步成为新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合作交往。

了解到这些,再来看玉门关,作为两千年的见证,它已然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来,它会继续被人们传颂。

指导教师 于晓磊

绝代风华都江堰

史家胡同小学通州校区五(8)班 潘佳叡

在科学课本中,我看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图片和文字,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水利科技工程心驰神往。假期里,循着课本的指引,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成都,感受它存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绝代风华。

我们从秦堰楼入口进入都江堰景区。站在楼上往下看,奔腾的岷江水,墨蓝中带着青绿,从远处的群山间汹涌奔腾而来,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自北向南,流入广阔的成都平原。

跟随导游,我们首先穿过岷江上的安澜索桥来到了鱼嘴。鱼嘴是修筑在岷江江心的一条分水大堤,像一条大鱼的嘴巴,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两条水道。导游说,在丰水期,六成江水会流入外江,四成江水流入内江,这样就可以防止成都平原发生洪水灾害;而在枯水期,四成江水流入外江,六成江水会流入内江,这样就保证农田有足够的灌溉用水。我惊叹古人竟然能想出这么巧妙又神奇的“四六分水”法,让江水听从人们的指挥!

接着,我们漫步到飞沙堰。表面看起来飞沙堰并不起眼,但是它的作用可大了。导游说,飞沙堰是这个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核心功能是泄洪和排沙。排沙时,它利用水流的漩涡和离心力原理,将岷江上游八成的沙石从内江抛入外江,避免内江和灌区堵塞,这就是“二八分沙”法。我站在飞沙堰旁边,看着江水从堰上流过,不禁叹服古人的治水智慧!

最后,我们沿着江堤来到了宝瓶口。宝瓶口是人工烧山炸石后开凿出的一个狭窄的口子,就像一个瓶口,宽度和深度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与鱼嘴和飞沙堰相互配合,控制内江的水量并排沙。古人在没有现代计量工具的情况下,完成这么伟大又精确的自然改造工程,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还在这里观看了讲述都江堰修建背景的舞台情景剧《都江堰》。站在江堤上,我不禁想到了“古人的智慧,今人的瑰宝”这句话。这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干多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在为成都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都江堰之旅,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明白了科学的美妙之处需要亲自感受,要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指导教师 卢红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小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