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影入画来:
李晓峰油画《安岳石窟茗山寺一号》
所构建的宋代美学与西方写实的对话
在巴蜀群山的褶皱深处,李晓峰以画笔搭建起一座贯通千年的精神桥梁。他的油画《安岳石窟茗山寺一号》并非简单的写生,而是将风化的佛像、流逝的时光与孤绝的宋代美学理念熔铸为凝固的视觉交响乐。当斑驳的石质肌理与油彩的流动质感相碰撞,观众得以在二维平面上触摸到三维佛像穿越千年的温度。
一、历史尘埃中的美学重生
茗山寺摩崖造像的建造始于唐宋盛世,却在明清之后隐没于川地山林。李晓峰的镜头捕捉到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细节:佛像鼻尖的圆融弧度中沉淀着工匠的呼吸,衣袍褶皱里凝固着丝绸之路上飘来的风沙,横向风化纹理如同时间的刻度尺。画家以油画特有的色块叠层技法,将氧化褪色的赭石、青金石与当代视觉经验交织,在虚实相生间重构出佛像昔日的庄严。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是艺术家对"瞬间即永恒"哲学命题的视觉诠释。
二、光影魔术下的空间再造
四川盆地特有的雾霭天光为佛像蒙上了朦胧的面纱,这在传统摄影中往往成为成像的桎梏。李晓峰却将这种局限转化为艺术创新的契机,运用印象派的色彩分割法,在灰调基底上点染出微妙的色阶变化。他刻意弱化明暗对比,转而通过钴蓝、赭石与群青的对话,在二维平面营造出类似莫奈睡莲般的空气透视感。那些被拉长的佛像身形与流动的衣纹,在虚实交错的构图中被赋予舞蹈般的韵律,突破了摩崖造像固有的静态属性。
三、文明对话中的永恒叩问
画作中佛像圆润的"鸭蛋脸"造型,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的典型见证。这种融合了希腊雕塑比例与东方审美意趣的面庞,承载着从犍陀罗到中原的文化基因嬗变。李晓峰在创作手记中提到的"未完成的鼻尖",恰似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残缺本身成为了通往完美的阶梯。当观众的视线沿着佛像的目光望去,看到的不仅是斑驳的岩壁,更是文明长河中无数工匠投注心血的精神图腾。
在数字成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李晓峰选择以传统架上绘画的方式重返石窟现场,这种创作姿态本身便构成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安岳石窟茗山寺一号》既是对消逝文明的抢救性记录,更是对永恒美学命题的当代回应。当画笔触碰到千年佛影的刹那,艺术完成了最动人的时空穿越——那些散落在风中的色彩碎片,终将在观者的想象中重新拼凑成完整的星空。
李晓峰,(1969—)
山东省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3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委员会先锋艺术家
CCTV《品牌中国》艺术顾问、客座教授
中国服贸委“国际文化交流卓越艺术使节”
作品入选:
中国国家画院“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国文化出版社《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词典》
“融通丝路 共享未来”一带一路十年成果展(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委主办)
中日韩“B E S E T O美术节”北京特展(2024年)
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第三十六回全日中东京书画艺术大展”(2024)
2024《ART SHOPPING》第34届巴黎卢浮宫国际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
拍卖活动:
李晓峰油画作品《龙门石窟创作3号》在2023年3月香港博鳌全球首场拍卖会中以RMB28万元成交。
李晓峰油画作品《安岳石窟系列之紫竹观音》在2024年11月24日英国罗素拍卖中国书画专场中以GBP3.2万英镑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