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不一般,3人要“躲午”,是指哪3人,怎么躲?建议早准备

月下词 2024-05-31 10:57:43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自然天象崇拜,与古代百越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部族文化紧密相关。

端午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尤其是与龙图腾有关的信仰。据《易经》记载,端午时节,苍龙七宿(东方青龙星座的一部分)飞升于正南中央,达到“飞龙在天”的位置,象征着吉祥和力量的顶峰。因此,端午节最初可能是古代部落举行祭龙仪式,祈求雨水、丰收和部落平安的日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开始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相联系,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屈原的传说。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和著名诗人,因政治失意而投汨罗江自尽。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屈原死后,楚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高尚情操,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投粽子入江,希望以此防止鱼虾侵蚀他的遗体。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尤其是在汉族地区。

除了屈原,端午节在不同地区还有纪念其他历史人物的习俗,如纪念忠诚而悲剧的伍子胥(在苏州等地)、孝女曹娥(东汉时期的人物)和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等,这些纪念活动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有着庆祝的习俗。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国际认可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习俗也非常丰富,包括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瘟、佩戴香囊、栓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给孩子额头画王字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祈愿,也融合了避邪、保健和娱乐等多种文化元素。今年端午不一般,3人要“躲午”,是指哪3人,怎么躲?建议早准备!

传统上,“躲午”并不是指特定的三个人需要躲避,而是指一些特定人群在端午节当天采取的避讳行为,旨在避开午时(中午11点到1点,被认为是阳气最盛之时)可能带来的不祥之气或是邪祟。

1:“婚嫁的女人要躲端午”。这是中国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一习俗称为“躲午”或“躲端五”。按照这一传统,端午节时,出嫁的女儿会回到娘家过节,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古代社会认为农历五月,尤其是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这一天容易招致邪气和不祥之事。由于新嫁娘或已婚妇女被视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幸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福祉,因此,在这样的“凶日”将女儿接回家中,可以保护她们不受外界可能的不吉影响,确保她们的健康与平安。

另一方面,躲端午也是加强家庭联系,特别是母女、姐妹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古代社会,女性婚后多居住在夫家,与娘家的联系相对减少,端午节的这一习俗为出嫁女儿提供了一个正式的理由回到娘家,与家人共度时光,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

2:新生婴儿。在某些地区,有让出生不久的婴儿“躲午”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午时邪气的侵扰,确保健康成长。做法可能是让孩子在这一天由家中的长辈带着,避免外出,尤其是避免在午时阳光最烈的时候外出。

3:体弱多病者:对于体质较弱或长期患病的人,家人可能会让他们在端午这天“躲午”,通过在家静养,避免接触外界可能的不良气场,祈求安康。

至于“怎么躲”,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但普遍的做法包括。

居家不出:避免在午时外出,尽量留在家中,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佩戴香囊、艾草:即便在家,也佩戴具有驱邪意味的香囊或在家中悬挂艾草,进一步增强避邪的效果。

饮食调理:在饮食上也会有所讲究,比如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认为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抵御不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俗多源于古代的民间信仰,并非所有人都会遵循,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淡化或演变成更具象征意义的活动。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