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影片的剧本结合了两部小说:《罗生门》与《树丛中》为基础,其中大部分情节都是以后者为原型改编的。导演对于这个故事的改写,看得出来他投入了很多心血。上述提到的两部小说均为短篇小说,都表现出对人类丑陋本性的揭露,只是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的剧情很简单,里面的冲突也很多,所以很难用文字来表达。
但是导演在影片中引用了这个象征着人类和恶魔的故事,残破腐朽的大门是暴雨中的第一个场景,躲雨时的三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讲述着一个奇怪的故事,在这个天灾频发,到处都死人的年代,怎么会有这么多见多识广的僧侣与农民,会对一个死人的故事如此惊讶?三言两语,就把一个悬念给抛到了九霄云外。
然后把上述小说的后者中三个当事人(武士,妻子,强盗)的口供,以影片的方式呈现。在此期间,僧侣与农民在事件发生后,都以目击者的身份,面对三人的异口同声,表示迷茫。三个故事,哪个故事才是正确的?在争论中,老农承认了自己亲眼所见,于是,老农就把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这个段落是根据原著修改而成的。原著中并未揭露出事情的全部真相,只是给出了一些在重要的细节上相互冲突的版本。
最后,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在相同的事情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一种推卸责任,或者是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来对事情进行叙述。在每个人都因为一己之私而改变事实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是否还有什么规矩可以遵循呢?影片中的僧侣是唯一一个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人——在看过好几个不同的故事之后,疯狂地喊道:“如果没有一个是真的,那就是人间炼狱!”
影片中加入了对事实的叙述,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影响到原作对人类本性的探究,相反,影片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在影片的最后,将剧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农夫讲的是实话,但他说的是事实的全部吗?在他那含糊其辞的描写中,又有新的漏洞可钻。他没有说出一个细节,但却激发了那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中的邪恶:为了生存,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既然别人都能因为一个念头而杀你,那我偷了东西又有何不可?所以他从罗生门城后抢走了那件还算是像样的衣服。这个段落是根据同名小说的结局进行了修改。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在这个世界上,顺从是多么的理所当然,残破的罗生门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堡垒。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才能做到这一点!
到后来,农民感到很惭愧,答应把这个被遗弃的婴儿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告别了罗生门,雨后的天空变得晴朗,他在太阳下做的好事,照亮了这个世界,让影片有了一个温馨而又有了盼头的结局,扭转了原著笔下的怪诞与冷漠。除了对原著进行了精妙的修改,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也使影片更加精彩。因为是长镜头,所以每一个人说出来的故事,看起来都是有理有据的,所以,这件案子的疑点越来越多,剧情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人。
与此同时,在长镜头下,演员们的演技也非常出色,他们将角色在突然发生的事情中(或好或坏),或大起大落,或微妙的情感斗争表现得非常到位,非常出色。毫无疑问,本部影片在影史上占有很高的位置。从原著小说的角度来看,能够将两部短篇融合在一起,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剧情也没有任何破绽,这应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