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神化的原因

熊猫滚滚侠 2024-09-28 07:44:27
一、诸葛亮形象的历史原貌

《三国志》作为较为客观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诸葛亮。在政治才能方面,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主持国政,制定政策,使蜀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他加强农业生产、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军事能力来看,陈寿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结合诸葛亮的北伐历程,虽未能成功统一天下,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相继叛魏降蜀,曹魏朝野恐惧。虽然后来因马谡失街亭导致形势逆转,但也收获了姜维。在后续的北伐中,诸葛亮也多次让曹魏名将受挫,如射杀张郃等。

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诸葛亮拥有管理行政、军事、内朝、监察以及所有地方行政的权力,几乎是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他不仅是百官之首,更是刘备信任倚重的股肱之臣。他的智慧和才能使得他在蜀汉政权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成为蜀汉人民的精神领袖。

总之,历史上的诸葛亮虽不像小说中那样神乎其神,但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依然卓越,在蜀汉政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诸葛亮被神化的表现

(一)未卜先知之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赋予了强大的未卜先知之能。例如,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算准东风将至,为孙刘联军的火攻之计提供了关键条件。当时,周瑜为火攻曹军缺乏东风而发愁,病倒在床。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表示可以 “借” 来东风。他在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作法,最终东南风大起,孙刘联军得以大败曹军。这种对天文气象的精准预测,超出了常人的认知范围,仿佛他拥有超自然的力量。

还有司马懿见将星陨落便知诸葛亮去世的情节。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时,看到诸葛亮的将星殒落,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晋书》记载:“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晋阳秋》则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这些情节都将诸葛亮的命运与天象联系在一起,赋予了他神秘的色彩。

(二)心理战术之神

小说中,诸葛亮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心理战术的描写极为夸张。以三气周瑜为例,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充分利用周瑜的狭隘心胸,三次巧妙设计,让周瑜屡屡受挫。一气周瑜,诸葛亮既未违约又夺取了南郡等地;二气周瑜,让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更是让周瑜气急败坏,旧伤复发而亡。这些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对周瑜心理的精准拿捏。

空城计更是将诸葛亮的心理战术推向了极致。当时,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陷入困境,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他大开城门,自己则在城楼上悠闲弹琴。司马懿见此诡异场景,犹豫不决。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故意摆出这一虚张声势的阵势,让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埋伏,最终不敢进城而撤退。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智慧。然而,在现实中,这样的情节确实有些超乎常理,凸显了诸葛亮在小说中的神化形象。

三、诸葛亮被神化的过程

(一)从西晋到东晋

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较为客观。他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称其为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但也指出其军事能力 “奇谋为短”。然而,到了东晋时期,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双重标准。一方面,东晋继承自西晋,以魏晋为正统的观念不可能改变;另一方面,东晋自身偏安一隅,与孙吴处境相似,“孙刘联合抗曹” 便有了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后来出现在《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开始露头,诸葛亮的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

(二)唐代的演变

唐代,诸葛亮的形象从文士向智将转变。一方面,杜甫等诗人对诸葛亮极为推崇,杜甫在诗中多次赞美诸葛亮,如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表达了对诸葛亮忠君报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另一方面,李白大力赞颂周瑜的战功,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诸葛亮形象的多元认知。唐代的诗歌和讲史经文中,将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等情节进行生动演绎,成功地把诸葛亮身上智、忠、贤的三大特点鲜明地树立起来。

(三)宋代的转折

北宋时期,欧阳修首先明确主张曹魏为正统,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对三国正统的认定。此时对于诸葛亮和周瑜也就没有明显的褒贬,按照事实说话。但到了南宋,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处境与当年的东晋和东吴类似。朱熹以刘蜀为正统,推翻曹魏,排除孙吴。这和刘蜀国号为 “汉”,刘备号称 “皇叔” 有关,更能激发民众的抗金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中,诸葛亮完美的神化形象成为主流认识。

(四)元末明初的巅峰

元末明初时,罗贯中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应运而生。罗贯中把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上千年的文人笔记、话本、说书、杂剧等诸多素材加以提炼,融会贯通。清代毛宗岗父子考订史事、增删文字,遂成今天的《三国演义》。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被塑造得完美无缺,形象走向顶峰,成为智慧的化身,被神化到了极致。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杂虚辞复,易滋混淆”,说诸葛亮的形象 “多智而近妖”。

四、诸葛亮被神化的原因

(一)文学作品的渲染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进行了大量的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小说中,诸葛亮不仅能未卜先知、通晓天文地理,还能在战场上运用奇谋妙计,以一当十。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经典情节,将诸葛亮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虚构的情节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符合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期待。此外,小说还通过对诸葛亮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比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斗勇,让周瑜成为了衬托诸葛亮完美形象的牺牲品。这种文学作品的渲染,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逐渐被神化。

(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环境对诸葛亮形象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晋时期,偏安一隅的东晋与孙吴处境相似,“孙刘联合抗曹” 便有了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作为 “孙刘联合抗曹” 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开始发生变化。部分后来出现在《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露头。到了唐代,随着大帝国的建立,关于三国谁为正统的话题争论不太激烈。但诸葛亮因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忠君形象,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极力推崇。而到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处境与当年的东晋和东吴类似。朱熹以刘蜀为正统,推翻曹魏,排除孙吴,以激发民众的抗金热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诸葛亮完美的神化形象成为主流认识。

(三)民众心理的需求

底层百姓在任何时代都渴望明君贤相拯救自己。诸葛亮的忠诚、廉洁和治世才能符合民众的期待,从而被广泛传颂和神化。诸葛亮为了集中力量北伐,不授政敌以把柄,节约开支,去世时家无余财。他领导下的蜀汉一度民风整肃,道不拾遗,军民吏士遵纪守法。这种廉洁奉公、治国有方的形象,让底层百姓对他充满了敬仰和爱戴。此外,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忠诚和执着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民众的心。在民众的心中,诸葛亮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明君贤相,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诸葛亮被广泛传颂和神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集大成者。

五、总结诸葛亮的历史与神话

诸葛亮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治理蜀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忠诚、勤勉和智慧,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然而,在文学作品的渲染、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民众心理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诸葛亮逐渐被神化。《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和巧妙绝伦的心理战术,成为了智慧的化身,近乎于神。

这种神化后的诸葛亮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他代表着忠诚、智慧、勇敢和担当,激励着后人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还是文学作品中神化的诸葛亮,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魅力。

历史上的诸葛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的治国理念、用人之道和军事策略,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而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象,他的故事和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千古。

总之,诸葛亮的历史与神话,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上的诸葛亮,同时也应该欣赏文学作品中神化的诸葛亮形象,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4-10-11 00:30

    非:我也好想要他这个待遇啊![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 我:嗨嗨嗨,天九相当于是在神话你了好吧?[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 2024-09-28 09:51

    一篇隆中对足以证明诸葛亮出色的战略规划,战术却非所长,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实际有管仲之才却无乐毅之长!司马懿的评价比陈寿更为犀利: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