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权臣多是守财奴,宁愿身死国灭也不出钱打仗,源头竟是崇祯?

林硕言 2025-02-11 10:13:32
《——【·前言·】——》

明末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偏偏朝中权臣个个守财如命,国库空虚却无人愿意出钱解救危局。即便是生死攸关、国破山河在即,他们仍紧握财富,宁可自己殒命也不肯出资打仗。

是什么让这些本应忠于国家的高官变得如此冷酷自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风气的源头,竟然指向了崇祯皇帝本人。

崇祯到底做了什么,竟导致明末局势如此险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初登大宝 励精图治

1627年,年仅16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他深知执掌大明江山的重任在肩,因此立志要做一个英明的君主。面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困境,这位少年帝王决心力挽狂澜,重振朝纲。

崇祯刚登基时雷厉风行,沉稳机敏,他断然革除了祖父万历、兄长天启时期权倾朝野的魏忠贤阉党集团,并主持平反冤案,使受魏党迫害的东林党人得以昭雪,一时间"天下想望治平"。朝野为之一振,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重现光明的希望。

然而,美好的开端并没有迎来一个完满的结局。少年君主的果敢作为为他赢得了"沉机独断"的美誉,但他在位的17年,却是明王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17年。

崇祯的励精图治未能持久,归根结底,还是他个性的弊端难以克服。他个性多疑善变,志大才疏,虚荡心极强。作为一国之君,崇祯渴望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无奈他却缺乏真正的远见和胸襟,无法广纳谏言,更听不得逆耳忠言。

在用人方面,崇祯也是一意孤行,赏罚无度,常常在朝臣身上揣测忠奸,任人唯亲。许多忠良之臣就这样被他猜疑误断,置于死地。

袁崇焕因遭奸佞挑拨,便成了崇祯草率定罪的牺牲品,一代名将就此香消玉殒。君王如此狭隘多疑,文武百官自然人心惶惶,谁还敢尽心竭力为国?

节俭惹民怨 国库反藏金

崇祯为人又极其吝啬,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荒谬的"节俭"政策,几乎将国家和百姓逼到了绝路。

为了省钱,他不惜下令减少赈济银两,导致无数饥民流离失所,颗粒无收;为了抠门,他竟然撤销驿站,使得大批驿卒失业,骤然陷入了生存危机。在这些残酷的"节俭"举措下,不少百姓被逼上了造反的絶路。

"闯王"李自成便是在此时兴起,聚集农民大军,掀起了反抗大明王朝统治的怒潮。但即便如此,崇祯对于国库的钱财仍是一毛不拔,宁肯见百姓流血流泪,也不肯润物无声。

面对户部屡屡请求动用内帑充军饷,崇祯却矢口否认,坚称内库已空如洗。他的表现活脱脱就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奈之下,崇祯只好转而向权贵们下手,逼迫他们捐银赈济,这又引发了新的悲剧。

武清侯李国瑞本就囊中羞涩,却还要被崇祯逼着拿钱,吓得他病发身亡。崇祯的岳父周奎本就家财万贯,却还装穷卖惨,最后在女婿的威逼下勉强拿出3000两应付了事。

然而,当李自成攻入北京,考掠周家,竟缴获白银53万两、财物数十万两,这些都是周奎龟缩不愿拿出来救国的不义之财。

从周奎身上就可见当时贪官污吏对国事有多么冷漠,对钱财又有多么看重。纵观当时的权贵圈,这种惜钱如命、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可谓是亡国奸佞的缩影。

可笑的是,崇祯对大臣们极尽苛刻,自己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他是何等铁公鸡,竟然还有脸对别人说"内库已空"。

李自成入京后,从崇祯的内帑中搜出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数目之巨,相当于几年的全国赋税总和。试问,这与崇祯自称的"内帑已空如扫"可谓是天壤之别。

君主如此不以身作则,后宫及权贵们岂能以国为重?在这种病态的"节俭"下,国库空虚,军饷短缺,民不聊生,而皇帝的私库却积满了民脂民膏,难怪大明江山岌岌可危。这位号称"非亡国之君"的皇帝,实为亡国之主,他就是大明覆亡的罪魁祸首。

互相猜忌 君臣离心

崇祯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事必亲断,这本该是美德,但搭配上他多疑善变、任人唯亲的性格,反倒成了祸端。在他的治下,官员们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事遭殃。

比如崇祯十五年,面对内外交困的危局,崇祯暗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后金议和,以缓解北方的军事压力,不料消息走漏,和谈之举迅速惹来满朝激愤之声,崇祯顿时慌了神。

他生怕承担骂名,立即翻脸不认账,杀了陈新甲以平众怒,对外更强硬地拒绝议和。一番操作下来,不仅议和失败,苦心经营的臣子也白白牺牲,朝中上下对君王的猜忌之心又深了一层。

君王心胸狭隘,猜疑成性,官员们自然也就消极避世,各自为政,谁还愿意为这位帝王出生入死?为了自保,大臣们开始明哲保身,甚至拿皇帝当挡箭牌,转嫁风险。

崇祯十七年,流寇首领李自成率军直逼京畿,情势万分危急,崇祯本想请缨出征,却又担心丢了江山社稷,犹豫再三,他最后想到一个主意,拿就是调关外大将吴三桂的兵力入关勤王。

这么做虽然能够集中力量抵御流寇,却也意味着放弃了东北的辽阔领土,崇祯岂能不知?但是他顾虑"放弃祖宗基业"的骂名,于是便有意无意地在群臣面前吹风,希望他们出面提议,好让责任推到臣子身上。

然而大臣们岂会不懂君王的心思?承担如此巨大的政治风险,对他们又有何益处?所以众臣只装聋作哑,对崇祯的暗示视而不见,谁也不肯开这个口。

崇祯眼看计谋落空,气急败坏,痛斥群臣不体恤君心,但木已成舟,覆水难收。眼见大势已去,崇祯被逼到绝境,只得亲自下令吴三桂调兵入关,然而因君臣猜忌已深,错失战机,时也命也,此时调兵已无济于事。

李自成的部队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京城危在旦夕,覆亡只在朝夕之间。回首往事,崇祯惶恐不安,后悔莫及,可一切都太迟了。

亡国之君 自缢煤山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军压境,在京师城下扎营,天子脚下风声鹤唳。从没见过这种阵仗的崇祯慌了神,此时他方知大势已去,然而为时已晚。

面对穷寇莫追的危局,崇祯焦头烂额,他几经权衡,想要率宗室南迁,却又担心失了天下人心。左右为难之下,他颁下了一道荒唐的圣旨,命太子及宗室、百官一概不得出城。

这简直就是胁迫天下臣民与他共存亡啊!要知道,当时京城军心涣散,守备空虚,粮草缺乏,大明王朝行将就木。

若是一味坚守,无异于以卵击石,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可是崇祯宁愿拉着满城百姓陪葬,也不肯放手让宗室出逃,他究竟是何居心?

事实上,私心甚重的崇祯并非真的打算以身殉国。在困兽之斗中,他为自己留了后路。当李自成大军压境时,崇祯先是假意派人与之谈判,争取时间,但因条件苛刻迟迟拿不定主意。

及至李自成进攻外城,京师岌岌可危,崇祯见大势已去,这才暗地里带着心腹侍卫、太监冲杀城门,妄图打开缺口,趁乱突围而逃,只可惜寡不敌众,竟是铩羽而归,只得退回宫中,听天由命。

面对城破在即的绝境,崇祯颓然撞钟召集百官,妄图最后一搏,设朝商议御敌大计,然而历经惊恐的文武百官,谁还敢在这个节骨眼进宫觐见?

结果钟声响彻宫廷,却无一人应召,堂堂天子,竟落得个门前冷落,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彻底绝望的崇祯终于认命,他先是手刃后宫妃嫔,以免玷辱清白,随即与太监王承恩一同登上煤山,用随身的绦子上吊自尽。

至此,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皇帝,终究抵挡不住乱世狂流的冲击,客死异乡,香消玉殒,明王朝就此覆灭,英宗十七载,留下满目疮痍的锦绣河山,和数不尽的千古遗恨。

真相与评说 千古留名

崇祯帝的悲剧人生就此落幕,这个在位十七年的亡国之君,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话题。在明朝灭亡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明史》将其誉为有"盛德度越千古"的明君,认为他"蒙难不辱"、"为亡国之义烈"。乍看之下,崇祯的确有几分亡国君王的悲壮,然而若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溢美之词恐怕并不中肯,背后更多的是政治考量。

作为入主中原的异族政权,满清王朝需要笼络汉族士人,树立"得国有道"的正统形象。因此,将明朝的亡国之君塑造成一个忠君爱国的悲剧英雄,美化他的形象,无疑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况且崇祯生前曾抑制阉党、提拔东林党人,深得文人士大夫欢心。在他们的笔下,这位颇具争议的君主自然就披上了层层美化的外衣。于是,在明清鼎革之后,崇祯帝的历史形象变得高大光鲜起来,仿佛成了一位完人。

然而,若是吹散迷雾,直面历史,以客观理性的眼光审视这位末代帝王,我们不难看出,崇祯虽然不是一位荒淫奢靡的昏君,却终究是一位不得人心的庸主。

他并非是"生不逢时"的千古明君,而是亲手葬送大明江山的罪人。他一生所为,几乎集暴君的所有弊病于一身。

刚愎自用,听不进谏言;疑心重重,赏罚无度;吝啬成性,视民如草芥;更有甚者,他以一己之私,祸国殃民,最终断送了大明的社稷基业,苦了天下百姓。试问,若非他晚年殉国,这样一位昏庸之君,只怕难逃骂名。

《——【·结语·】——》

在动荡的时局中,年轻气盛的崇祯意欲力挽狂澜,却又难掩性格弱点,终酿亡国大祸。

崇祯在位十七载,可谓尽忠竭力,然而其偏执多疑、刻薄寡恩的为人,注定了他不能成为真正的明君,亦注定了大明江山终将破碎。

崇祯帝的故事,不仅昭示着个人的宿命,更折射出时代的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0 阅读:0